分享到:

中国地质灾害隐患点近30万处 “地灾医生”许强瞄准新课题

中国地质灾害隐患点近30万处 “地灾医生”许强瞄准新课题

2020年05月19日 11:38 来源:雷竟技平台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视频:【两会声音】全国政协委员许强:多灾种统一预警条件正不断成熟来源:雷竟技平台

  (两会访谈)中国地质灾害隐患点近30万处 “地灾医生”许强瞄准新课题

  中新社成都5月19日电 题:中国地质灾害隐患点近30万处 “地灾医生”许强瞄准新课题

  中新社记者 贺劭清

  “滑坡预警是公认的世界难题,之前国际上没有哪个科研团队敢说自己能真正提前预警滑坡,我们不仅做了,十余次预警还从未错过。”在全国政协委员、成都理工大学副校长许强看来,自己与地质灾害“过招”二十余年时间,见证了中国地质灾害防治的“绿色飞跃”。

  中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受威胁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已查明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近30万处。二十余年来,许强不仅参与了中国数十起重大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工作,包括川藏铁路在内的重大工程选址修建,还在世界实现了滑坡预警的“新突破”。

近日,全国政协委员、成都理工大学副校长许强在成都接受<a target='_blank' href='//www.johnnytowncar.com/'>中新社</a>记者采访。<a target='_blank' href='//www.johnnytowncar.com/'>中新社</a>记者 王磊 摄

近日,全国政协委员、成都理工大学副校长许强在成都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中新社记者 王磊 摄

  记者见到许强时,即将前往北京参加全国两会的他仍“泡”在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对着电脑屏幕与科研人员一同分析青藏高原某山体滑坡的3D建模。不大的实验室从木柜、墙壁到天花板,均陈列、悬挂着大大小小不同型号、功能的无人机,宛如走进了微型“无人机博物馆”。

  “2015年甘肃黑方台滑坡时我用的无人机精度是5厘米,短短五年时间无人机精度已达到1.5厘米,比人去现场勘察还要准确。”指着实验室最新型的“中国造”无人机,许强言语间满是自豪,“有时候参加国际会议,一些发达国家的同行谈及中国的无人机技术,甚至会感到‘新奇’。”

近日,全国政协委员、成都理工大学副校长许强在成都接受<a target='_blank' href='//www.johnnytowncar.com/'>中新社</a>记者采访。<a target='_blank' href='//www.johnnytowncar.com/'>中新社</a>记者 王磊 摄

近日,全国政协委员、成都理工大学副校长许强在成都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中新社记者 王磊 摄

  许强回忆,自己第一次前往滑坡现场科考要追溯至2000年西藏易贡大滑坡,那也是他此生除了汶川特大地震外亲历的最大滑坡现场。当时他和同行的老教授仅围绕滑坡体“走一圈”便花了三天时间,而现在专家还未到达滑坡现场,无人机就能快速完成现场勘测并精准建模。

  虽然凭借无人机和遥感技术的进步,科研人员在千里之外的实验室便能完成大部分工作,但无论是汶川特大地震、芦山地震,还是茂县新磨村滑坡、白格滑坡-堰塞湖、贵州水城山体滑坡,许强都在第一时间赶赴地灾一线参与应急处置和科考。担任两届全国政协委员期间,许强提出的提案大多与如何提高防灾减灾水平相关。

近日,全国政协委员、成都理工大学副校长许强在成都接受<a target='_blank' href='//www.johnnytowncar.com/'>中新社</a>记者采访。<a target='_blank' href='//www.johnnytowncar.com/'>中新社</a>记者 王磊 摄

近日,全国政协委员、成都理工大学副校长许强在成都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中新社记者 王磊 摄

  2017年参与四川茂县新磨村滑坡救援后,许强根据此次灾难性事件的特点,在2018年全国两会创新性地提出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的“三查”体系,识别高位隐蔽性滑坡隐患。这套体系突破传统灾害隐患排查的极限和瓶颈,目前已在中国地灾防治领域广泛使用,并成功识别出新的滑坡隐患数千处。

  “但2019年考察了贵州水城山体滑坡后,我发现利用‘三查’体系很难提前识别出水城滑坡这类具有很强突发性的滑坡隐患,于是又组建了新的科研团队开展新的攻关。”许强回忆,水城山体滑坡前两天刚好有卫星经过,滑坡现场并没有发现明显的变形迹象,但随后受降雨诱发滑坡就发生了,这为科研人员提出了新的问题——如何识别突发性滑坡。

  当前,许强团队瞄准新课题,正计划将地球物理勘探设备搭载到无人机上,快速查明滑坡的地下结构,并以此评价滑坡在各种工况下的稳定性。同时,团队还研究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手段来解决滑坡的快速自动识别难题。在他看来,随着中国新基建的推进,地灾防治能力和水平也将产生新的飞跃。

  “现在中国搞工程建设,首先考虑的是保护工程项目所在地的生态环境,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先修建再保护。”许强表示,当前中国地灾防治更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如有些铁路在选线时有些路段看起来“绕了很多圈”,没选择经济成本最低、修建难度最小的“直线”,为的就是避开生态保护核心区。

  今年全国两会,许强带来了用高新技术进行自然灾害多灾种预警的提案。在他看来,不同灾种的监测手段各有侧重,但大体类似,随着近年中国应急管理部的成立和科技进步,多灾种的统一预警的技术、管理条件正不断成熟。(完)

【编辑:于晓】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雷竟技平台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雷电竞下载官网 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