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澳门日报:奥巴马控枪令作用有限

2016年01月08日 09:4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美国总统奥巴马当地时间1月5日在白宫举行发布会,宣布将采取系列行政措施遏制枪支暴力。他在提及2012年康涅狄格州纽敦桑迪胡克小学枪击案时落泪,直言“每次想到这些孩子,我都感到悲愤”。该枪击案造成20名学童死亡。图为奥巴马擦拭眼泪。中新社记者 张蔚然 摄  


视频:奥巴马宣布控枪举措 敦促国会合作  来源:央视新闻

  中新网1月8日电 美国总统奥巴马5日在历年重大枪击案生还者及受害者家属陪同下,在白宫举行记者会,宣布一系列行政措施,加强枪械管制,包括要求买枪人士接受背景审查,所有枪械贩卖商都必须申领牌照。奥巴马在提到枪击案受害人时,罕见地激动落泪。对此,澳门日报8日社论则表示,枪管法令能否改变现状,令人怀疑。

  文章摘编如下:

  奥巴马指出,由司法部长林奇在白宫呈交给他的建议案,将专注规范出售枪械以及限制非法购枪。白宫幕僚说,具体包括从严修改对枪械贩卖商的规定、扩大对购枪者的背景调查,并取缔“人头购枪”,也就是潜在嫌犯请他人代购枪支的行为。奥巴马承认,这些措施“无法解决我国的所有暴力罪行,无法防止所有开枪滥射事件,也无法使所有枪械免于落入罪犯之手”。但他强调,“这些措施却可能挽救某些美国人的性命”。

  奥巴马在任期最后一年推动多项枪械管制措施,引起支持宪法拥枪权的共和党人激烈且愤怒的反应,称奥巴马完全无视宪法第二修正案,又一次超越了自己的职权范围。就在奥巴马呼吁控枪时,得克萨斯州公开持枪法案2016年1月1日起生效。在新规下,这个全美拥枪最多州有持枪证的居民,可将手枪放在枪套里挎在肩上、或像西部牛仔一样,别在腰间出入公共场所。

  警方也无权盘查任何公开携枪者,以确定对方是否拥有合法执照。得州共和党州长雅博特5日发表声明说,“尽管总统再次诉诸单方面的行政措施践踏人权法案、尝试破坏我们的自由,得州将采取一切行动保护守法公民宪法第二修正案的权利。”

  据《华盛顿邮报》统计,自奥巴马2009年上任总统以来,至今最少曾就16宗大型枪击案发表公众讲话,平均一年超过两次。枪支暴力导致美国社会屡受创伤,多年来奥巴马在加强枪管上屡战屡败,如今不惜动用行政命令这最后一招,表面看似仍然战意旺盛、不甘言退,实则只显得他有心无力、苦苦挣扎。

  2012年12月,枪手兰扎闯入康涅狄格州纽敦镇桑迪胡克小学,冷血屠杀26名师生,年纪最小的死者仅6岁。美国一片哀鸣,社会要求收紧枪管呼声此起彼落,但全国步枪协会等拥枪团体发功,国会硬生生把枪管法案横腰拦下。如今恐怖威胁笼罩全球,奥巴马要加强枪管的阻力恐怕更甚当年,实属逆水行舟。

  行政命令之所以是最后一招,在于它虽然容许奥巴马绕过国会,单方面实施政策,效果却非常有限,很多地方仍受国会掣肘,例如联邦调查局计划增聘人手,国会很可能拒绝批出拨款。行政命令另一死穴在于“短命”,实质只能维持到奥巴马任期完结,一旦拥枪派闹上法庭,措施随时被煞停,拖延至奥巴马明年卸任,胎死腹中。

  枪支管制在美国难以推行,除受到利益团体强大压力,最重要的原因是美国民众不愿放弃个人拥枪的权利,他们认同枪击案频发是为了自由必须付出的代价。美国虽然有四位总统遭枪击暗杀,还有八位总统遭枪击重伤。即使如此,美国仍难以管制枪支。许多人认为,美国能够独立,很大程度是因为人们拥有和携带枪支。美国内战期间,林肯政府为确保北方胜利,鼓励武器生产和武装民众,进一步确立枪支在美国人心目中的地位,成为“秩序的象征和保守主义的图腾”。不少人忧心,管制枪支可能会侵蚀其他宪法保障的公民权。

  另外,美国人还有一种特别的政治思想,对权利的关注大于对现实利益的关注。即使枪支管制利大于弊,受益者仍然觉得买不买枪是个人权利,就算枪击案频生伤亡惨重,也是“个人的选择”,为自由所必须付出的“代价”,政府无权干涉。美国社会如果不彻底改变这种小众权利凌驾大众利益的观念,任何枪管法律都只会沦于空谈。

【编辑:吴合琴】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