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定昌:“一带一路”的机遇与华文媒体的使命和担当
作者:王定昌 《澳门月刊》社长
国家主席习近平2013年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和积极响应。在今年3月底的博鳌亚洲论坛上,习近平在开幕式上所发表的主旨演讲强调,“一带一路”建设不是空洞的口号,将给地区国家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随后,三部委联合发布“一带一路”愿景和行动,有关该战略的信息见诸中外媒体,成为世界各国热议的话题。毋庸置疑,该政策可助推中国与沿线国家加强经贸合作、促进人文交流,建立“命运共同体”,携手发展共进。
“一带一路”大战略
“一带一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从地图上看,一带一路,就是一条陆路、一条水路,方向一路向西,直至欧洲为止。一头是活跃的东亚经济圈,一头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中间广大腹地国家,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中国与之除强化传统的经贸往来外,通过援建交通及通讯等基础设施,盘活一带一路各国的经济,打通商贸、物流通路,让整个欧亚各国都得以互利共赢,持续发展。这便是一带一路大战略。世界也只有中国有能力实施该战略,原因如下,一是中国资本过剩,肯定要走出去;二是国内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建立完备,东部和中部,都建得差不多,只是西部尚有可建空间,那过剩的如钢铁、水泥等这些产能怎么办?这和西方以前一样,过剩的产能需要开辟新的市场,资本需要投资的空间。而东南亚和中亚的国家,都需要建设大规模的基础设施,中国的过剩产能、资本和基础设施建设技术,都是这些国家所需要的。所以中国成立“亚投行”,欧洲及亚太多国争相加入结盟,目前有57个创始成员国。可见,“一带一路”既有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有世界外部经济失衡的环境要求。
“一带一路”不易走
但“一带一路”这个项目并不好做,中国面临诸多挑战。三类国家对中国的一带一路表现出不同态度,有支持,有反对,也有持怀疑态度的。中国改革开放所走的三个阶段:80年代开放国门,请进来;90年代讲接轨,加入WTO;到本世纪初才开始走出去,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围追堵截也就开始了,无论东南亚,还是非洲、拉丁美洲,你进入就会发生冲突,特别是对美国、日本这样的既得利益国家造成了威胁,他们就要唱衰丝绸之路、抵制亚投行。
与之相反的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因为他们需要发展,尤其是那些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很低的国家,需要大力发展,可西方不给他们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有很多诸如民主、人权等附加条件限制,使得很多资本进入不了这些所需要的发展中国家。当然,中国亦非毫无条件,中国有条件,但不像西方那样过分政治化,所以发展中国家支持中国。
中间,亦即持怀疑态度的,一种是受到美国的压力,像韩国,它本身经济体与中国非常整合,但它不好公开表态,因为美国是它的战略同盟,澳大利亚的顾虑与韩国一样。另一种像印尼,对中国到底要做什么,不清楚,抱有怀疑态度,这和中国做得不够有关系,“丝绸之路”说到现在也有一年多了,具体方案却没说清楚。或许我们的知识储备不足,致使人家并不了解我们。此外“丝绸之路”要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这对有些国家来说比较麻烦。如菲律宾、越南,与中国有领土主权纠纷问题,你修基础设施,他们会怀疑是不是对其国家安全产生影响。包括斯里兰卡,科伦坡的港口让新加坡管理没问题,因为新加坡国家小,不会对其产生国家安全的问题,印度也不担心,但只要中国一接手,情况就不同了。现时缅甸也学会玩这套,大规模的合作项目,会用环保合不合格来评估。所以,总体上,发展中国家希望关联中国的丝绸之路,但要真正落实下来,并不容易。从制度层面看,西方制度透明,却以国家安全的名义,不让中国出去。发展中国家,制度化程度低而不透明,一旦腐败,做生意的人就比较麻烦,今天与这个总统签协议,下个总统上来就不承认了,因而投资与合作,充满风险。
一带一路,中国的“马歇尔计划”
尽管如此,中国还是有信心有决心也有能力把“一带一路”的战略搞好。如上所述,中国的信心和能力建立在资本过剩、产能过剩、技术过关三大基点上。此外,当今世界,发展是主题,不用说非洲,东南亚国家也是穷。新加坡是个富裕国家,总感觉到很不安全,因为旁边都是穷国家。中国要做到可持续发展,“富邻”更是重要,你富裕起来了,其他国家没富裕,谁买你的商品?只有当其他国家也富了,可以大量买你的商品了,你才可持续发展。
而且随着50多个国家加入亚投行,中国“富邻”成本也将大大减少,一带一路已然成为中国的“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对复苏欧洲经济曾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没有马歇尔计划,西欧经济不会那么快复苏。可它是排他性的,不向东欧国家开放,导致后来的美苏冷战。而中国的“丝绸之路”因为包容、开放性,只会比它做得更好。这点正如习近平所说,“一带一路”建设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包容的;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一带一路”建设不是要替代现有的地区合作机制和倡议,而是要在已有基础上,推动沿线国家实现发展战略相互对接、优势互补。
一带一路,澳门积极参与
国家将澳门纳入“一带一路”战略,无疑给澳门经济发展多元带来福音。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其中一站点,澳门拥有极佳的地理及侨胞优势,尤其与东南亚地区经贸往来密切,大可继中国与葡语系国家商贸平台后,再借“一带一路”的东风,打造成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经贸合作服务平台,直接参与国家发展战略中,前景无限。
澳门背靠珠江三角洲,面向南海,拥有国际机场,自由出入境。东盟甚至韩国、日本、斯里兰卡及印度,皆可持国民护照免签证及入境许可进入,人员的自由流动,将是澳门重新融入海上丝路的重要优势。澳门作为国际商贸和旅游中心以及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之一,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扮演过重要角色,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从未间断过,现时借助国家战略政策,澳门可在“一带一路”的战略中发挥独特优势。一方面,基本法赋予澳门高度自治,澳门拥有自己的金融、税收、财政体系以及其他一系列的关税、货币、外汇、自由贸易政策,经中央人民政府授权可进行船舶登记、制订民用航空的各项管理制度。因此澳门在与外国及地区,特别是东盟地区贸易交往时,相比内地其他省份,具有相当的制度优势。再者,澳门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归侨、侨眷,人口数量占澳门总人口1成以上,他们有着国际化的人脉关系和社会联系,还具有从事多元化行业的背景,对澳门参与“一带一路”战略,起到举足轻重作用。
有鉴于此,澳门政府开始“两大部署”,包括有效利用澳门“侨”特色,发挥各界联动作用,以及利用好“一个平台”,向葡语国家传达好中央政策。当然也须看到,由于受到面积狭小、空间不足等因素的影响,澳门融入“一带一路”的战略存在制约,对此政府拟将横琴拿来作为澳门承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互补平台,发挥横琴优势,协同发展。总之,机会与挑战并存,特别是在当今世界复杂多变格局下,今天澳门的社会、经济、民生乃至政治等问题,都不可再单从澳门狭窄的单一角度思考。随着社会越来越开放,澳门均会受到国际形势变化及内地政策调整的“双影响”。而且,澳门已进入高速投资期,投资资金的来源亦会受到国家金融政策,或国际融资问题等因素制约,面对这些变化发展,澳门再单靠博彩业老本,难以一劳永逸。所以要找准定位、积极参与,将争取国家政策支持与发挥自身优势结合起来,有效拓展澳门新兴产业的发展空间,而非空有国家支持,却因能力有限而错失良机。
一带一路,媒体的担当与使命
“一带一路”经济带,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带来的将是世界上最大的欧亚大陆的一体化和全面复兴,这是中国经济21世纪对全世界的贡献,是“中国梦”,更是“世界梦”、“人类梦”。华文媒体不仅是这一历史进程的见证者,更应是这一历史进程的参与者、推动者。因而,讲好丝绸之路新故事,充分发挥好窗口、桥梁、纽带三方面的作用,是责任更是媒体人应有的担当。
而要发挥增进各国相互了解的窗口作用,便要秉承客观理性的态度,最真实最客观最生动地报道丝绸之路沿途各国及主要城市的发展,促进沿途各国以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共同推进这一造福沿途各国人民的大事业。诚如习主席博鳌论坛上所言,一带一路“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因为,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严峻突出的全球性问题,沿途各国都面临着改革发展的机遇和挑战,需要携手合作,同舟共济。其次,作为华文媒体,身处海外前线,充分发挥促进沟通的桥梁作用,搭建沿途各国之间的团结之桥、合作之桥,促进沿途各国全面加强务实合作,就显得尤为迫切。而将政治关系优势、地缘毗邻优势、经济互补优势转化为务实合作、持续增长优势,努力促进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利益共同体的同时,彰显华文媒体在此期间所起的纽带作用亦必不可少。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如果说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合作推动了发展道路之间的互联互通,那媒体交流促进的就是彼此心路之间的互联互通。所以,华文媒体应发挥大众传媒的传播优势和独特魅力,进一步发掘古代丝绸之路的深厚文明和文化底蕴,讲好“丝路故事”,提升“中国声音”的国际能见度,成为沿途各国之间友好交流的载体、民心相联的纽带,以共同续写丝绸之路上各国人民睦邻友好、团结互助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