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江维:海外华文媒体的机遇、担当和传承

2015年08月17日 14:5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作者:江维  美国《美中报导》社社长

  2015年,美国《美中报导》喜迎20周年社庆。美国总统奥巴马特向本报致发褒扬状,这是全美亚裔媒体的殊荣。美国国会参、众两院议员,佐州州长和州务卿,中国驻美使领馆,侨、商界领袖及本报读者,分别以来函和来电等方式予以祝贺。

  在20周年社庆的大喜日子,本人就海外华文媒体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和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机遇及其使命担当、文化传承等问题与大家共同探讨和分享。

  海外华文媒体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其实质为“中国立场,国际表达”。我个人认为应该是站在中国的立场上真实地对外表达自己时,必须用国际上能理解的方式才能收到理想效果。中国文化在国际传播中应增强生命力。文化不是数学方程,只要得出了正确的答案,就可以否定掉其他的答案。不同的文化是可以共存的,文化正是由于差异而精彩纷呈,每种文化都是世界文化大观园中的奇葩。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学习和借鉴是让彼此相互理解、共同繁荣的重要过程。

  2002年,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在其所著《治国方略——应对变化中的世界》一书中称,中国不会构成冷战时期苏联的那种挑战,因为中国现在还不是一个军事超级大国,今后也不太可能成为一个军事超级大国。这话本应该让人轻松起来,但是,撒切尔夫人紧接着又解释说,还因为中国没有那种可用来推进自己的权力而削弱我们西方国家的具有国际传染性的学说。今天,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2005年,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来上海时也提到,“中国的崛起不仅是经济硬力量的崛起,还有文化等软力量的崛起”,“中国的崛起不是靠航空母舰和海上军事力量来崛起,而首先是文化的复兴”。

  海外华文媒体和华侨华人已经为此做出很多努力,如在海外建立华文学校、创办华文媒体等,为中外文化的交流、交融提供了平台,为“一带一路”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是这一构想的“实践者”。缩短文化上的距离,需要表达方式上的国际化和艺术性。理解一个人不容易,理解一个民族就更难。颇受中国人尊敬的法国戴高乐将军曾说过,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比地球和月亮间的距离还大。但我们总希望世界上不同国家和民族,能够消除地理上、文化上的距离障碍,走得更近,走得更亲密。跨文化交流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而表达和沟通的方式决定了这条路径畅通与否。与此同时,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海外华文媒体和华侨华人既是合作方又是联络者,他们在这些互利共赢的项目中既可扮演“中介”角色,也可与中国企业实现“强强联合”。“一带一路”建设秉承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其间蕴藏着无限商机,海外华文媒体和华侨华人同样将成为“受益者”。

  对于中国的对外传播而言,尤其要注意避免使用仅仅是中国人熟知,而外国人难于理解的政治术语。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2010年的“21世纪论坛”上说,中国人通常会谈到“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除非你是中国人,否则你难以听懂这句话的意思。事实上,对于这个问题,一个相当好的说法是:中国的市场经济是在中国经济状况和中国价值观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形成和发展的。但是在与西方沟通的过程中,“中国特色”如果不加详尽的解释,几乎不能或很少让人听得明白。奈斯比特还建议,为了把中国的故事讲得更好,“中国也应该变得更加透明,欢迎更多的外国人来介绍中国,把中国的信息传递出去”。外国人只要能客观地观察中国,就能接近真实地表达中国,而且,由于语言和文化背景等因素,他们的表达艺术更容易让外国受众理解。1936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下的中国》(《西行漫记》)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

  一国要对世界产生影响,不仅靠军事力量,更重要的是要依靠文化力量。要成为世界强国,首先必须成为一个文化强国。我们必须提醒自己,不能永远躺在祖先的功劳簿上,分享祖先的光荣。文化不是化石,化石可以仅凭借其古老而价值不衰。文化也不是文物,可以只强调其考古价值。文化需要在发展和传播中获得继续的生命力。

  在对外文化交流中,我们对于文化的差异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许多不同类型的文化能够共融、共生,才是一种理想的、更高级的文明。对待国际上的文化冲突,不外乎存在这样几种态度:一是尊重其他国家的文化,特别是尊重其中的精华,进而形成不同文化间的互补。比如,中国在历史上曾多次吸收外来文化,并产生了很好的效果,其中最为典型的包括佛教的传入、明朝以来的“西学东渐”,以及马克思主义的输入等。二是忽略文化间的差异,不研究,也不理会,这就可能形成交流障碍。三是对异文化持歧视态度,认为只有自己的文化最高级,别人的文化都不行,这就难免产生冲突。特别是在宗教问题上,如果持有这三种态度,就会导致不同信仰之间的冲突,而这种冲突如果被政治所利用,就可能发生战争,这在历史上已是屡见不鲜的事实。由此可见,以一种宽容的态度来对待文明,是促成世界和平、和谐的最高阶段的文明。在中国,儒、释、道长久以来的和谐共处就是这方面的典范。海外华文媒体责无旁贷,肩负着传播中华文化的使命。

  我们要团结和联系海外华文新媒体,促进海外华文新媒体交流合作,凝聚海外华文新媒体力量,紧跟“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布局,力争打造一个开放性、国际性的海内外华文新媒体互联互通平台,积极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如今,世界互联网正在目睹中国崛起的另一种版本——网络空间的迅速拓展和互联网行业的急速繁荣。海外华文新媒体迫切希望借力境内媒体,通过沟通交流、学习借鉴,为中国改革发展营造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同时,探寻传统媒体转型、移动互联产品发展的新机遇、新路径。

  随着互联网成为舆论交锋的主要舞台,海外华文新媒体异军突起,华文媒体自身所承担的功能和使命得到更为有效的延续,日渐成为提升国家形象、争夺国际话语权的一股新生力量,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围绕海外华文新媒体与国家形象塑造、海外华文媒体的转型与融合、海外华文新媒体技术,我们要邀请国家网信办领导、海内外知名华文新媒体、华商侨领代表、专家学者以及互联网企业领袖等共同探讨海外华文新媒体发展大计。海外华文新媒体需要聚合全球华文媒体新闻资讯,展示全球华人社会图景和关切焦点,聚合全球华人社区资源,为海外华人提供便捷的互联网线上体验,缩短社交互动的时空距离感,并服务于全球华人的生活、工作和学习,致力于利用新媒体技术,打造面向全球华文新媒体的内容聚合与发布平台。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改变了人们讲故事的方式,网络也在潜移默化之中重塑世界媒体的话语格局。身处其间的华文新媒体,凝聚合力,弥合中西,大有前途。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海外华文媒体积极扮演宣传和牵线搭桥的角色,海外华文媒体与华商密不可分。华商既是投资者,也是受益者,可具备形式多样的创新合作模式,通过产业、资金、平台等方式的对接,进一步发挥华商在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运输、融资等方面优势,为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推进产业合作提供资金、技术交流、产业对接等方面的支持。鼓励内地企业在香港成立企业财经管理中心,建议国家从政策方面大力支持在香港发展企业财经管理中心建设。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必须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同时在城市化建设、城市交通,基础设施、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方面加强合作。华商正迎来第三个发展阶段,应抓住机遇,与“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合作,共同发展事业。东南亚各界积极看待中国提出的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期盼中国在其中扮演“领头羊”的角色。“一带一路”将形成世界经济新秩序、新格局,亚投行的设立是打破冷战思维的新模式。

  有海水的地方,就有海外华人侨胞。有海外华人侨胞,就有海外华文媒体。海外华文媒体和海外华侨华人能够在中国“一带一路”建设战略中发挥独特、甚至是突出的作用,“一带一路”建设必将带来无限的机会,华侨华人大有可为。“一带一路”是中国和周边、沿线国家共同合作的友好共赢之路。在“一带一路”沿线核心地带聚居着4000多万华侨华人,他们几代、甚至十几代以来在这一地区长期生存发展,拥有广泛的人脉关系,并积累了相当的实力基础,是全球华人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参与“一带一路”的建设有以下几大机遇:

  首先,华商可以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进行各类互联互通的业务。在铁路、公路、航运物流、油气管道、通信,以及港口、工业园、开发区建设,海上合作等方面,侨商参与的积极性都很高。“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大量金融支持,不少从事金融、贸易行业的海外华商,也可以一起参与到互联互通的所有环节,其中有无穷的商机。

  其次,华侨华人还可以在人文交流领域有所建树。比如在华文教育领域和中外文化交流方面,发挥牵线搭桥、桥梁纽带的作用。语言是中国和沿线各国的交流合作的基础,在华文教育基础上,华侨华人可为“一带一路”建设培养更多的中文人才,并通过中国语言文化的教育和传播增进中国与其它国家的沟通。

  第三,为数众多的海外华文媒体可以担当起“一带一路”建设积极的推介者和参与者。“一带一路”建设需要营造必要的舆论氛围,以凝聚沿线各个国家共识,进而促动相关国家共同广泛参与其中。

  华侨华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进程本身,有助于他们自身事业的发展。“一带一路”建设是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过程,华商们能够从中获得无穷商机,专业人才能够得到施展自身才华的空间,而人文领域的参与者则可以成为中外交流的使者,华文媒体则可以提高自身的影响力和作用力。只要善于抓住机遇,“一带一路”建设必将给华侨华人朋友带来无限的机会和福祉!“一带一路”战略激发了沿线侨胞参与祖(籍)国和住在国建设的激情,中国企业可以依托当地华人社团,和“一带一路”对口商业企业建立联系。以东南亚为例,东南亚是海外华商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他们的产业布局等都与“一带一路”密切相关。这一带还密布海外华文媒体、中文学校、传播中华文化的机构,能够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参与人文交流。“一带一路”建设给华文教育带来机遇,海外华裔可以更好地传承中华文化。东南亚华侨华人经过多年打拼,已融入主流社会,能够通过民间宣传的方式,令住在国理解“一带一路”战略的实质,增信释疑。

  海外华文媒体和华侨华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所起到的作用不可或缺,他们是“一带一路”的传播者、实践者、受益者。中国官方日前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引发广泛关注。中国提倡的“一带一路”设想是要把东亚经济圈与欧洲、非洲乃至北美等多个区域的经济圈连接起来并加以融合。这其中有两大关键词——“联通”与“对接”。如今,海外华侨华人总数达6000余万,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东南亚各国,华侨华人就超过4000万。经过多年艰苦奋斗,海外华文媒体和华侨华人在各自住在国的作用、地位日益凸显,不仅是当地经济的重要支柱,也为中国与住在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发挥了“桥梁”作用。海外华文媒体和华侨华人能够用当地人听得懂的语言,用中外两种文化融会贯通的方式来讲述“中国故事”,更易被接受。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需要向世界传递发展理念,同时也需要了解世界的需求,在此过程中,必然要克服不同文化间的隔阂,华侨华人通晓两国文化风俗,是最好的“传播者”。

  海外华文媒体风雨同行,任重道远。本报喜迎20周年庆之际,美国总统奥巴马向本报致发褒扬状,以表彰本报20年来忠实记录美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积极促进商业投资交流与合作,促进美中两国友好,是美国社会各界人士了解中国的重要信息来源,也是旅美亚裔了解美国社会的主要窗口和平台。

  佐卅卅务卿Brian Kamp向本报致发褒扬状,以表彰本报等亚太裔媒体以各种突出、创新的媒体平台,使亚太裔在获得新闻、资讯方面得以提升,并使亚太裔在种族、男女平权、宗教及性别认同上均获关注。

  中国驻美总领事李强民向本报致发贺函时表示,《美中报导》为传播中国文化、搭建中美经贸合作桥樑发挥了积极作用,并祝愿本报再接再厉,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推动中美友好,为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多做贡献。

  风雨兼程20载。本报愿与世界海外华文传媒同行一起,为我们的机遇、故事、担当和传承尽一己之力!再铸辉煌!

【编辑:谢萍】

>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