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江:美国《侨报》跨区域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作者:游江 美国《侨报》总裁
美国《侨报》于1990年1月5日在纽约创刊。目前,《侨报》分美东(纽约)、美西(洛杉矶、旧金山)版,是美国唯一一家以简体中文印刷发行的大型综合性日报。25年来,《侨报》筚路蓝缕,兢兢业业,不断与时俱进,改版、扩版、更新设备、充实内容;从周报到日报,从地方性小报到全美性大报,从平面媒体向网络空间拓展,已成长为一家拥有日报、周报、网络新媒体的多元化媒体集团。
《侨报》创刊以来,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跨区域发展,战略目标定位在北美华人聚居的中心城市,构造纽约、旧金山、洛杉矶三足鼎立,辐射北美华人聚居城市的战略布局。
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国际地位的提升,美国《侨报》跨区域发展迎来难得的“中国机遇”。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但中国的国际传播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也与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不相适应,不能满足海外受众希望全面、深入、客观了解中国的需求。目前,中国国际形象基本上是由欧美主流媒体主导传播,在国际舆论中西方媒体经常先声夺人,使中国国际形象的良好展示受到一定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提倡“软实力”,积极参与全球化过程和全球文化认同,体现出国家在跨文化传播领域的国际抱负。当今世界正逢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世界各国希望了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各类信息的需求十分迫切;与此同时,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甚,越来越活跃和复杂。随着传播科技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发达国家凭借雄厚的信息科技实力优势,形成新的“媒介霸权”——“互联网霸权”,这给中国的国际传播带来新的挑战;同时也为中国国际传播充分利用先进的传播技术、扩大国际受众有效覆盖、拓展国际市场空间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渠道和方式。在这一国际形势下,如何赢得话语权,顺应媒介融合趋势,改造传统媒体资源,占领舆论制高点,传播中国声音,阐述中国立场,确保在激烈的国际舆论交锋中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成为中国国际传播面临的重大课题。
近年来,中国政府大力加快构建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加快中国主流媒体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试图扩大中国在国际上的软实力,增进中国与世界的互动与理解。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日报、中国新闻社等中国成为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点投入对象。
海外华文媒体数量多、分布广、扎根华人社会,是国际舆论格局中一支独特的力量,他们在传承中华文化,传播中华文明,推动华侨华人融入当地社会,促进所在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推动所在国与中国友好合作交流,谋求华侨华人福祉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影响力。作为中国整体对外宣传的重要补充部分,海外华文媒体日益得到中国政府的重视。专门负责海外华侨华人事务的国务院侨办高度重视并大力推动、支持海外华文媒体的发展。国务院侨办每两年和中国新闻社、中国有关省市联合举办“世界华文传媒论坛”, 举办海外华文媒体高级研修班,邀请海外华文媒体的主事人和骨干编辑、记者到中国访闻。国务院侨办下属的中国新闻社成立了“世界华文媒体合作联盟”。在这一背景下,《侨报》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
此外,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国际地位的提高,“汉语热”的升温,构成了对汉语学习的更大程度的需求,一股学习汉语的热潮也在世界各地兴起。这些学习汉语的人群,无疑会成为《侨报》的潜在受众。赴美留学、经商投资、定居者越来越多,与以往来美人员先比, 一部分人具有相当的经济实力。胡润“201年奢侈品消费者调查”报告显示,64%的中千万富豪已经或正在准备移民,美国是最受青睐的目的地。这些新移民既需要通过《侨报》等华文传媒了解当地社会、市场,最终立足,同时也为《侨报》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经济支持,带来发展机遇。
二、美国《侨报》跨区域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同行竞争的挑战
《侨报》外部竞争环境复杂,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来自其他华文报纸的竞争,这一类属于其主要竞争,且主要来自美国《世界日报》、《星岛日报》两家华文日报的竞争;二是来自其他性质华文媒体的竞争,如社区周报、中文电视台、电台、中文网站。
随着中国新移民的日益增多,华文媒体在争夺新移民读者和市场份额方面的竞争愈加激烈。美国《侨报》的主要竞争对手《世界日报》和《星岛日报》意识到,依靠台湾移民、香港移民和粤籍老侨,市场太小;固守反共立场,一味报道中国大陆的负面消息,只能将大陆新移民拒之门外,丧失市场。因此,他们调整办报思路,不断加强对大陆新闻的报道,一是扩大报道版面,二是对中国大陆的报道不再是完全的负面消息,既报喜也报忧。以前,中国体育代表团参加亚运会、奥运会等国际体育赛事,争金夺银,只有《侨报》开辟专版进行大篇幅报道。1990年8月《侨报》改为日报后,大篇幅报道在北京举办的亚运会的盛况和中国运动员的风采,销量一路飘红。而其他两家华文日报则轻描淡写。如今,每逢重大赛事或有关中国的重大新闻事件,《世界日报》和《星岛日报》开设系列专版,从版面数量和报道质量上不输《侨报》。2004年3月,《世界日报》还在头版刊登招聘启事,称将成立大陆新闻组,招聘编辑记者。
此外,其他华文报刊、华语广播电视和中文网站也有自己的固定读者、听众和观众。网络媒体、移动媒体等新媒体不断创新商业模式,分流平面媒体的读者和人才,对平面媒体带来越来越大的挑战。网络媒体和移动媒体的用户数巨大,基础越来越好。有的老读者甚至也不再上街卖报,改为在家上网阅读电子报和浏览网站。
(二)中国新闻报道优势渐失
《侨报》自创刊以来,始终以“中国报道权威”为傲。上世纪90年代,美国华文媒体界壁垒分明,《世界日报》和《星岛日报》反共立场鲜明,前者台湾色彩浓厚,后者港报气息浓郁,大陆新闻篇幅较少,即使有也是以负面新闻为主。《侨报》创刊后,以中国大陆新闻的报道在美国众多媒体中独树一帜,一时风靡侨社,影响力日增。《侨报》创刊初期,正是“六四”风波之后美中关系处于低潮时期,中国的声音几乎无法通过其他媒体传播到海外,因此《侨报》得到中国政府的重视,许多中国高层领导人在这个时期频频接见《侨报》负责人,或接受独家专访,或亲笔题词。这种加持无疑有利于《侨报》中国新闻报道权威的树立。
但是,21世纪后美国华文媒体的意识形态色彩逐渐转淡,反对台独的立场渐趋一致,大陆新闻逐渐成为各报的报道重点。《星岛日报》在中国深圳设立了新闻制作中心,《世界日报》调整办报方针,改革中国新闻报道。北京奥运会前夕,该报曾积极寻求中国有关方面的支持,希望在北京、上海等地建立中国记者站。各报纷纷开辟中国新闻版、中国娱乐版等,以迎合受众的需求。《世界日报》声称自己不是一份台湾报纸,也不是大陆报纸,而是一份美国报纸。《世界日报》不仅重视健保、移民、主流政治与华人参政等议题,对华人生活周边的事务也格外重视。
《侨报》报道风格较为严肃,传播内容以新闻、时事报道、专题为主。对中国所谓“负面新闻”,《侨报》一般持谨慎保守的态度,或不予报道或轻描淡写。而其他华文日报则大肆渲染,往往以头版头条的显著位置予以报道,甚至无中生有,制造假消息。如《世界日报》曾多次报道邓小平逝世的消息,事后都证明是假新闻。中共高层的人事变动、反腐内幕、薄熙来案件等,更成为《世界日报》和《星岛日报》不断炒作的话题。久而久之,《侨报》给一些读者留下保守和中国大陆“喉舌”的印象,被贴上“大红标签”。有人认为:《侨报》“在对多元文化的认同方面做得有限,对港澳台和大陆华裔之间的分野和矛盾报道过度,因而优势渐失,所面临的竞争压力也超过了其他各报” 。近年来,《侨报》一直致力改革中国新闻报道的方式,对中国负面消息的报道日渐开放灵活,原创报道层出不穷,获得读者的肯定,但是较难改变普通民众的刻板印象,从而争取更加广泛的读者群。
(三)人才短缺
和大多数华文媒体一样,《侨报》也面临人才缺乏的问题。大多数编辑记者没有受过专业的新闻训练,大多数是半路出家,熟悉新闻业务又懂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更是缺乏。这点在《侨报》向全北美扩张的过程中显得特别突出。以前《侨报》只在纽约、洛杉矶、旧金山三地设有编辑部和印刷厂,三地都有一些管理人员,能满足报社的日常运作,因此对复合型管理人才的需求不是特别强烈。但要在北美各大华人聚居城市设立办事处,创办周报,各地必须有可靠、懂业务、会经营的负责人,专业人才短缺的问题显得格外突出。都从《侨报》自身派人显然不现实,只能从各地物色合适人选。从具体实践操作来看,招聘一名合格记者都十分不容易,更何况是合格的复合型人才。比如,《侨报》曾经在芝加哥、费城招聘过几名记者,但是有的能力不足,有的违反新闻道德,有的公私不分,往往干不到一年就被辞退,因此也影响到报纸的品质。
(四)市场规模有限
读者分散,受众人口太少,市场有限。特别是有的地区如大华府地区,华文周报达近10家,在不大的市场中要分得一块蛋糕,十分不易。
《侨报》要在北美华文媒体的激烈竞争中谋得突破,应找准自身的定位,以深度报道和华人社区新闻为特色的中文免费周报《侨报周末》开拓市场,形成独特的办报风格,扬长避短,构建强大的新闻传播网络,为读者提供客观、公正、及时、准确的新闻,维护美国华侨华人权益,服务侨社,促进中美友好,弘扬中华文化,打造在美国乃至世界华文媒体中有强大品牌影响力的、在业内具有文化标杆地位的、富有创造力的现代化媒体集团。(此文摘录自作者2014年的论文《美国侨报的跨区域发展与规划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