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毅云:在日华文新媒体的现状及新使命
作者:何毅云
株式会社日本东方国际董事长
日本文华传媒株式会社董事长
日本《东方新报》、《东方时报》社长
一直以来,在日华文媒体的作用,主要是为在日华侨和华人传达中国的消息,以及为其提供生活和学习资讯等。但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人类文明的不断深化,特别是IT通信技术的发展,以及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普及,在日华文媒体在硬件与软件两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或者说正处于“变革”时期。与此同时,在日华文媒体不单传承着报道与传播的功能,更是赋予了在企业宣传活动中发挥重大作用的“新使命”。
在日华文媒体:现状和新进展
俗话说,窥一斑而知全豹。同样,回溯一下在日华文媒体的发展史,就能触摸到日本甚至整个媒体界的发展脉搏。
以我们公司为例,现在我们公司旗下有两份主力报纸《东方新报》与《东方时报》(均为周报),今年恰逢报纸创刊20周年。回想起1995年刚成立时,当时报纸还是月报,发行数量为2万部。之后,随着在日华人数量的不断增加,顺应需求,月报很快变成周报,在1998-2002年间,顶峰期的周报发行数量达到了10万部,其中半数为固定的订阅客户,发行范围也北至北海道,南到冲绳,遍布了整个日本。更重要的是,当时,每周大约都有1000部报纸通过邮送,进入了中国国内,许多在日华人读者,看完后还将报纸邮送或带回国内,也就是说,我们的报纸,在当时成为了中国国内读者及研究机构了解日本、了解在日华人社会的一个工具和重要途径。
进入新世纪以后,传统媒体“拥抱”新媒体的趋势已经波涛汹涌,势不可挡。与其它媒体一样,感受到危机的我们,于2007年开始,面向在日华人发送华语手机报,通过手机短信方式,每天向手机用户发送最新和重要的新闻,获得了10万人以上的会员。
另外,伴随着智能手机时代的到来,我们公司也开始进行新媒体的尝试,包括报纸APP、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博客,最近微视、视频制作,也成为一个拳头产品。可以说,不断与时俱进,顺应时代与社会的发展趋势,把握读者的喜好与阅读方式的变化,更好地运用现代科技与IT、互联网、智能手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双管齐下”,两手都硬,是我们的努力方向,也是我们的既定方针。
10年、20年以前,刚来日本的留学生或务工人员,为了获得祖国及海外的信息,会使用或依赖像我们这样的在日华文媒体。但是现在信息流向已然相反,在日华人成为了中国民众了解日本的资讯传播者。
随着现代IT技术的进步和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便携终端的普及,新媒体正以迅猛的速度不断发展。除了新闻传播学上的传统功能外,企业旗下的新媒体以及个人“自媒体”,还承担着宣传与PR的功能。我认为,在日华文媒体,特别是华文媒体手中的“新媒体”,完全可以成为构架中日两国互连互通互信的桥梁,也可以成为日本企业向中国进行宣传(PR)活动、提高企业形象与知名度的“最佳工具”。
我理解的企业宣传,是面向全世界的华人圈、面向汉语圈的权威信息发布。现在的时代,已经从5人阅读1份报纸,变成每个人都成为信息源、变成播放站的时代了。举个例子,以前是以某知名报社、通讯社的媒体名进行传播的,而现在则是某个新闻、消息本身的传播。新闻出现的源头、媒体名字等被逐渐淡化,成为话题的新闻本身,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被不断扩散,这就是现代信息流通的特征。
华媒新使命:企业PR活动的桥梁
在日华文媒体在中日两国关系发展中的作用,尤其是日本企业在面向在日华人社会、面向更广阔的中国时,可以担负的“新使命”,即“新媒体时代的PR战略”。
一、利用华文媒体的平台
以日企在中国的PR战略为例,必须由专业机构、团队制作缜密的企划,而且这个专业团队首先应该理解中日两国的文化,这里的文化既指广义的文化,也包括日本企业的思考方式和中国消费者的思考倾向,另外还应该理解中国媒体的特点。
例如,如果想向中国的消费者宣传日本国内的活动,那就要瞄准在日华文媒体,通过它们首先向在日本的约80万华侨华人、留学生发布信息,同时使用新媒体(如App、微信、微博等)工具,以及“口头传播”的方式,进行信息传播,而且还能向感兴趣的消费者再提供追加的信息。
二、重视大型媒体的影响力
必须注意的是,虽然新媒体发展迅猛,但在中国,除传统媒体以外的一些新闻网站、门户网络等,没有直接的“采访权”,也就是说,必须要形成能够大范围从搜索引擎中提取信息的结构。这时,与“揽客熊猫”起相同作用的政府官员,就显得很重要了。这个政府“要员”出席活动时带来的影响力大小,直接关系到能否吸引到有发稿权的“大媒体”前来采访与报道。在“大媒体”报道后,就会有更多的中国媒体对报道进行转载,从而会达到两次、三次的扩散效果。
三、进行PR活动的注意点
1、新媒体是把双刃剑。现在的企业PR活动如果好好利用新媒体,可以在低成本的情况下获得更好的效果,即所谓“事半功倍”。但是反过来,如果不加注意,绯闻和不幸事件的扩散,也会非常迅速而且很难进行应对。这也是新媒体出现后的一大特点。
2、真正理解、尊重中国文化。虽然许多日本企业表示尊重中国,也就是“入乡随俗”,但在真正意义上,从心里尊重、理解中国的企业,说实话还是不多。有趣的是,日企中在中国发展不错的企业一般不会说什么,而发展不好的企业只会说中国的坏话,并把发展不好,甚至不得不“撤退”的原因,一股脑儿归结到中国身上。
3、从策划阶段开始就用中文。翻译只是一种工具,面向中国的消息发布,最好从提出想法即策划阶段,就按照中国人的习惯和思考方式进行,文稿也用中文书写。
4、必须注意的“日子”。日本企业在面向中国进行PR活动、展示活动时,需要注意一些中国特有的“时间”节点,有些日子是需要避开的。举例来说,“3月15日”是中国的消费者日,CCTV每年都会在这一天曝光几个品牌,报道有关质量或售后方面存在的问题。为了不被曝光,平常的努力当然很重要,但我觉得还应该事先考虑好万一被曝光时的应对措施。还有一些日子“时关政治”或与中日历史问题有关,在上述这些日期举办活动,尤其需要慎重,有可能会被变相解读、被利用,需要特别注意。
四、新媒体时代的风险管理
不管在哪个时代,风险管理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事前预防”,即防患于未然。事态如果已达到爆发阶段,特别是在信息多数是个人对个人传播的新媒体时代,基本没有可以有效遏制的方法,只能等待自然降温。
因此,为预防风险,从平时就应开始收集各类信息。正因为是新媒体时代,所以平时的信息收集尤其重要。现在,信息收集的手段变得更加丰富,所以能够在更早的阶段发现并回避风险。
再者,与媒体人搞好关系。不管是不是新媒体时代,最终都要通过有权威的媒体来发布正确的消息。出于职业习惯,媒体从业人员对“大小消息”都非常“敏感”,所以从他们那里收集消息也很重要。尤其在中国,许多政策、“形势”等,媒体或媒体人都能在第一时间把握,所以平时加强与他们的交往,比在日本更加重要。
为日本企业对华PR活动助一臂之力,是在日华文媒体进入新媒体时代后的一个重要而崭新的课题,是华文媒体今后生存和发展的一个新途径,也是华文媒体在中日两国关系“破冰解冻”、两国民众更加深入地交流与理解进程中的一个“新使命”,任重道远,且义不容辞。(此文摘录自作者2015年2月27日在日本经团连经济广报中心所做的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