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走转改:小苹果带动洛川的大产业
中新网延安9月28日电(记者 宋宇晟)“小苹果,大产业。”在陕西省延安市洛川县,这是一句真实写照。27日,中新网记者跟随网络媒体“走转改”采访团一行来到了这里。
洛川县位于延安市东南部,属渭北高原沟壑区。在1937年8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冯家村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即洛川会议),讨论制定动员全国军民开展民族解放战争,实行全面持久抗战的方针,进一步确定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任务及各项政策。
而今天,苹果成为了洛川县的新名片。1947年,农民李新安从河南灵宝县带回200棵苹果树苗,种在自家的6.7亩麦田里。从此,苹果就在洛川安了家。经过近70年的发展,苹果不仅在洛川安了家,还成为了当地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记者在洛川苹果博物馆中注意到,数据显示,2015年,全县苹果总产量85万吨,苹果总收入40亿元,农民人均苹果连续四年纯收入突破万元。而与苹果有关的经济收入占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95%以上,苹果加工、物流及配套关联产业实现产值10亿元,增加税收1亿元以上,果业观光休闲产业年实现产值1亿元。
27日,中新网记者跟随网络媒体“走转改”采访团一行来到了洛川县旧县镇洛阳苹果标准园,该果园主栽品种为红富士。
记者在果园中看到,果树周围都会有黑色的管道。洛川县苹果生产技术开发办公室主任屈军涛告诉记者,这是水肥一体化管道,“通过这个管道可以为果树同时输送水和肥料”。而这还只是洛川县苹果产业中应用科技手段培育苹果的方法之一。
记者了解到,洛川县全县发展节水灌溉、水肥一体化果园面积10万亩;防灾减灾设施不断完善,安装太阳能杀虫灯2228台,配备防雹高炮37门,火箭炮9门,搭建防雹网3万亩。机械作业率不断提高,果园田间耕作、喷药、运输机械达3.6万台套,果园平均机械化作业水平约为10%,拥有作业机械的果农达到90%以上。
71岁的果农陈成建在洛川县旧县镇洛阳苹果标准园内拥有7亩果树,“科学的种植技术让苹果的数量和质量都大幅提升,根本不愁销路。”陈成建说,全家5口人现在都在种苹果,年收入能达到十几万元。
屈军涛也向记者证实了陈成建的说法。他告诉记者,2015年,该标准园亩均产量3000公斤以上,优果率达到90%,每亩收入1.3—1.8万元,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万元。
如何保证苹果的销路?记者了解到,洛川全县从事苹果营销的企业发展到103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龙头企业17家,具有自营出口权的经销企业15家;苹果专业合作社达393个,经销大户269家,经纪人员2200多人,县内经营主体年经营量10万多吨,约占当前苹果产量的13%。
此外,2011年,国家级洛川苹果批发市场落户洛川。苹果国际会展中心、苹果博览馆、洛川苹果信息中心、洛川苹果电子交易拍卖大厅和市场道路等基础设施相继在此建成。屈军涛说,洛川还要通过这个平台和世界对接,做全球的苹果生意。
而在常规销售途径之外,旧县镇洛阳苹果标准园还推行“苹果树认领”。屈军涛向记者解释:“比如说我是北京的客人,在苹果萌芽前就先期按照每株树预付1000—2000元,到了果树成熟的季节,他个人或者家庭可以到这里来采摘;当然也可以委托我们县的企业采摘,最终会将苹果托运到消费者手中。果树生长中,什么时候打药、什么时候施肥,我们都要录成视频,传给认领者。”
记者了解到,去年有18家企业及45户个人认领果树796株。屈军涛说,今年全县将有两千多棵树被消费者认领。
小小的苹果,带动了洛川的苹果产业。屈军涛表示,“洛阳村就是我们洛川的典型代表,我们按照‘果业强,果农富,果乡美’的目标打造产业,建设农村。”(完)
专题: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