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主办
 中国新闻社 Media999 ad




新闻大观>国际了望>新闻报道

诺贝尔奖:谁得了不该得到的?

2000年10月23日 09:57

 

 作者:天桥

  10月9日,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已经做出决定,把200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瑞典哥德堡大学77岁的阿维·卡尔森、美国洛克菲勒大学74岁的保罗·格林加德以及出生于奥地利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70岁的埃里克·坎德尔,以表彰他们发现了慢突触传递这样一种“神经细胞间的信号转导形式”。随后的两天中,诺贝尔文学奖、和平奖得主也将陆续揭晓,届时,百年诺贝尔奖将各得其主。

  10月10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本年度诺贝尔物理奖授予三位科学家:俄罗斯圣彼得堡物理技术学院的若尔斯·阿尔费罗夫、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赫伯特·克勒默和德州仪器公司的杰克·基尔比,以表彰他们为现代信息技术所做出的基础性贡献,特别是他们发明的快速晶体管、激光二极管和集成电路(芯片)。他们三人将分享约900万瑞典克朗的奖金。同时,瑞典皇家科学院也宣布,美国科学家艾伦·黑格、艾伦·马克迪尔米德以及日本科学家白川英树由于在导电聚合物领域的开创性贡献,荣获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10月11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将本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芝加哥大学的詹姆斯·赫克曼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丹尼尔·麦克法登,以表彰他们在微观计量经济学领域所做出的贡献。瑞典皇家科学院认为,在微观经济计量学领域,这两位获奖者都发展了在针对个人和家庭行为进行经验性分析中广泛应用的原理和方法,这些原理和方法既包括经济学领域的也包括其他社会科学领域的

 

 60万英镑:不足反映现代科学价值

  尽管在百年诺贝尔奖的历史中,它的科学奖98%以上都是正确的,而且其主流是肯定和表彰促进人类和社会进步发展和保护人类生命的重大成果和贡献,但是其中也游荡着盛名之下名不副实甚至欺世盗名的阴影,同时也存在并不公正的种种遗憾,甚至欺骗和教训。

  不少科学家认为诺贝尔奖金只是授予那些收获者,而不是那些播种者;只给予那些继承者,而不是创始者。不少著名科学家和前诺贝尔奖得主还公开批评诺贝尔奖跟不上时代,指诺贝尔奖的科学奖项仅限于化学、医学及物理学三个奖,未能真正反映当代尖端科学的趋势。

  诺贝尔化学、医学及物理学奖近年受到愈来愈多来自学术界的批评,不少科学家和前得奖者均指得奖的研究项目并不能反映当代顶尖科学的最新趋势,例如天文学及基因研究等近年急速发展的科学备受忽视。

  批评者认为,每名获奖者60万英镑的奖金根本不足以反映现代科学的价值,且诺贝尔奖所褒奖的经常是一些令人感到晦涩而又没有太大实际意义的所谓“新发现”。

  还有很多科学家对每项奖最多只能授予三个人感到遗憾,他们指出,事实上大多数科学的重大突破都是集体劳动的结晶,获奖人数的限制使得很多应该得到褒奖的人被排除在外。

  此外,一些批评家认为,科学的重大突破并不是频繁发生的,因此,诺贝尔科学奖没有每年评选一次的必要。

  曾最先发表不少诺贝尔奖得奖论文的科学杂志《自然》的编辑麦杜斯爵士也说:“诺贝尔科学奖已追不上当代科学的发展,这正是问题所在。”

  负责审核诺贝尔奖提名及决定得奖名单的瑞典皇家科学院也承认,有需要检讨评选准则,以免因曲高和寡而影响诺贝尔奖声誉。

  瑞典皇家科学院同时也承认,他们开始关注诺贝尔奖的声誉。一名院士说:“我们单是解释去年物理学奖是怎样的,已令人烦恼。人们关注我们为什么颁授,标准是什么,所有这一切都正在讨论。”

  评审委员会正在检讨应否跟随诺贝尔所规定的“在过去一年对人类做出最大贡献”准则,以及考虑对科学重新划分范畴。其实,诺贝尔基金委员会也曾在1969年增设经济学奖。诺贝尔物理会秘书巴拉尼说,当时委员会曾宣布不会再设立任何奖项,“但这决定是当年的委员做出的,而委员也是在变。”

  尽管存在着种种批评,但是所有人都承认,诺贝尔奖对推动人类和社会的发展,对保护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做出了无可辩驳的巨大贡献,它的颁奖绝大部分是实事求是和正确的。

  诺奖:不是科学家奋斗目标

  近代以来,科学知识生产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这种变革不但使科学知识生产的效率空前提高,而且使科学知识生产专业化、职业化并进而体制化。科学研究的专业化、职业化和体制化,意味着科学开始成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劳动,科学家所从事的科学研究也不再单纯为了兴趣或智力上的满足,而是被纳入社会生产交换系统中的一种社会分工,是一部分社会成员的生存方式,是一种社会劳动形式。随着科学作为特殊的社会劳动的重要性日益增加,为之提供相应的社会激励机制便成为一个健全的社会的应有职责。因此,如何通过恰当的方式为科学研究提供必要的社会承认便成为人们不断探索的重要问题。诺贝尔科学奖则是科学受到社会承认的一种特殊形式,获奖者将成为科学界的超级精英。

  然而,必须指出的是,尽管诺贝尔科学奖是最具典型性的科学奖励,而且有重要的象征意义,但它只是科学社会承认的一种方式,是社会激励系统的一个部分,虽然科学精英在科学的发展过程中具有突出的作用,但科学的事业是需要诸多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事业,不是少数科学精英能够独力承担的。而且,科学精英的造就依赖于广大的科学工作者的支撑,离开各个层次科学研究人员乃至技术服务人员的努力,没有他们不同程度的贡献所集成的知识与技术平台,科学精英的杰出成就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生长出具有获得诺贝尔科学奖水平的顶尖科学家也是不可能的。

  身为诺贝尔奖得主的美国著名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在一次记者采访中就特别谈到,得奖不是目的,做科学工作才是目的。他认为做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是创新。他表示,他不赞成将进军诺贝尔奖作为科学家奋斗的方向。

  谁得了不该得到的?

  按说,诺贝尔奖应该颁给那些“为人类利益做出最大贡献的人”。事实上,和平奖经常明显地掺杂政治因素,提名和颁奖多有争议。为人类做出过重大贡献而诺贝尔奖榜上无名的名人不计其数。如弗洛伊德就没得过它的医学奖,契诃夫没得过它的文学奖。爱因斯坦倒是得了物理学奖,但不是因为划时代的相对论,而是因为他发现了意义小得多的光电效应。

  另一些得主是否确有资格得奖都有疑问。1918年的化学奖颁给了弗里茨·哈伯。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发明了毒气,战争中死于毒气的人不计其数。哈伯自己在战后都感到罪孽深重,以致于怕被人认出来而故意蓄起了胡子,并到外国去避了一段时间的风头。1919年11月颁发诺贝尔奖时,几名同时获诺贝尔奖的法国人因不愿意与哈伯为伍而拒绝领奖。一名法国获奖者批评说:“从道德上讲,哈伯根本不配获得诺贝尔奖的荣誉和奖金。”

  192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挪威人克努特·汉姆森后来沦为勾结纳粹的反动人物。他甚至堕落到把诺贝尔奖章也送给了希特勒第三帝国的戈培尔。

  1938年文学奖得主,美国作家珀尔·巴克(赛珍珠)的口碑一直不佳。多年来,赛珍珠的获奖一直被当作诺贝尔奖评委会判断失误的例子。

  1949年医学奖的共同获奖人之一、葡萄牙人伊加斯·莫尼兹的贡献是开创了脑叶切除手术。但行家认为,他在1936年出版的一本关于脑叶切除手术的小册子对手术效果的介绍含有夸大不实之词。他说手术不影响患者的智力和记忆,而事实上约有一半的患者术后有意识和行动上的障碍,如感情冷漠,行动迟缓,神经紧张,失去方向和时间感等。

  诺奖:见证20世纪科学

  自1901年开始颁授,今年刚巧是诺贝尔奖一百周年。所以今年的诺贝尔奖格外引人注意。诺贝尔奖一直以其真正的国际性和评选的严密性为世人瞩目,自1901年以来,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除了两次世界大战和其他原因所致的间断外,几乎贯穿了整个20世纪。诺贝尔的生命仿佛也因诺贝尔奖的存在而延续至今。

  今年6项诺贝尔奖金的金额均增加到900万瑞典克朗(折合100万美元),按瑞典币值计算,各比1999年增加14%。

  据统计,迄今为止,已有近30个国家的600多位科学家和名人墨客获得了诺贝尔奖。自1957年以来,先后共有6位华裔科学家登上诺贝尔领奖台———1957年,31岁的李政道和35岁的杨振宁同获物理学奖;1976年,40岁的丁肇中获物理学奖;1986年,50岁的李远哲获化学奖;1997年,49岁的朱棣文获物理学奖;1998年,59岁的崔琦获物理学奖。

  在20世纪科学的发展中,诺贝尔奖有显而易见的象征意义。1896年12月10日,阿尔弗雷德·诺贝尔逝世,这位发明了炸药、爆炸性硝酸甘油和无烟火药但却具有和平主义与理想主义情怀的天才发明家,在遗嘱中决定以其遗产为基金,将每年的利息收入作为奖金授予在物理、化学和综合的生理学或医学方面的“最重要的发现或发明”,和授予“具有理想主义倾向的最杰出的文学作品”以及“为促进各国之间的友谊而进行的卓绝的工作”。1901年,诺贝尔科学奖和文学奖首次颁发,此后,诺贝尔科学奖成为科学家获得杰出成就的最高象征。而且诺贝尔奖是众多科学奖项中最为公众所了解和认同的,以至于“应当被授予诺贝尔奖”成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评价某种极端的能力或品行的比喻语。

  说诺贝尔奖具有突出的象征意义,不仅指它是获奖人取得最高成就的标志,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对这种成就的社会承认,以及进而体现的对科学的社会承认。而这种社会承认是科学发展的重要条件。

  应该说,近百年的诺贝尔奖对于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研究和高科技的发展有特殊的意义。科学如果说在19世纪还只是生活的附庸,那么在20世纪却成了生活的第一推动力,诺贝尔奖正是这种变化的见证。说到底,对三个奖项的角逐和关注,本身就是科学精神的不朽历程。

  诺贝尔科学奖是科学社会承认的一种特殊形式。获奖者不但将成为科学界的“超级精英”,而且会具有重要的社会影响力。在此,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几乎从一开始,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数量就被作为衡量各国和各个机构科学水平和实力的一种尺度。科学中心从德国转向美国,是以两国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数目对比的变化为重要根据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德国科学家在诺贝尔科学奖的竞争中具有压倒优势,占全部获奖人的1/4以上,而二战以后,美国则获得了绝对的领先地位。在80年代之后瑞士国际管理开发学院和世界经济论坛所开发的不同国家国际科学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中,“获诺贝尔奖的人数”(限于物理、化学、心理及医学和经济学,其中经济学奖是1969年增设的)也被作为反映国家基础科学研究状况的四个指标的第一个指标。因此,造就具有获得诺贝尔科学奖水平的顶尖科学家,其意义已经不单纯是对科学家个人的褒奖,而且也关系到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科学自信心和凝聚力,关系到国家的科学竞争力。(转自《新民周刊》)

  



新闻大观>国际了望>新闻报道


| 新闻大观 | 中新专稿 | 图文专稿 | 中新图片 | 中新影视 | 中新出版品 | 中新电讯 | 中新专著 | 中新英才 |


主编信箱

新闻标题检索:

Media999 ad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