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
首页 新闻大观 中新图片 中新财经 中新专稿 图文专稿 中新影视 中新出版 中新专著 中新英才 华人世界 台湾频道 供稿服务



首页>>中新专稿>>新闻报道

提升铁路产业 开辟创新之路——铁道部部长傅志寰谈新时期铁路战略

2001年07月11日 10:12

  作者:锺景雯

  中共总书记江泽民一再强调,要大力提倡科教兴国,加快实现科技产业化的水平。新中国成立五十多年来,中国的铁路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其中,适应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发展需要,利用科技创新推动铁路运营的大突破,所取得的效果尤为突出。

  形成铁路运营新体系

  铁道部部长傅志寰对此体会最深。他指出,2000年与1950年相比,全国在铁路营业里程只增加2.9倍的情况下,货运周转量增加了35.3倍,旅客周转量增加了21.3倍,这主要是依靠科技创新的结果。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通过积极发展内燃、电力牵引,不断以信息技术提高控制与管理水平,开发推广行车安全技术,大力采用超长无缝线路等新型轨道结构,实现了货运重载和客运连续三次大面积提速,增强了铁路市场竞争能力,取得了明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几十年来铁路建设水平也有显著提高。二十世纪末期,南昆铁路、芜湖长江大桥、西安安康铁路秦岭隧道等标志性铁路工程的建成,表明中国铁路建设水平已进入于国际先进行列。伴随着铁路快速发展,中国机车车辆工业立足于自主创新,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机车、客车、货车的系列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接近100%,已建立了完整的机车车辆工业体系,为铁路运输装备的现代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铁路网密度严重不足

  由于各国铁路有其共性,也有其个性。铁道部部长傅志寰认为,基于共性,可采用拿来主义,直接移植国外的先进技术;由于个性,很多技术又不能照抄照搬。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资源分布和工业布局错位,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国家财力和旅客货主承受能力有限。这些基本国情决定了铁路在中长途、大密度的旅客运输和大宗、远距离的货物运输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担负着繁重的客货运输任务。

  多年来,虽然国家加大铁路建设投资力度,铁路营业里程逐年增加,但发展速度还不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目前,中国铁路每平方公里的密度只有美国的三分之一,不及印度的五分之二,其能力紧张和运输强度为世界之首。

  一般认为,解决运输能力供需的矛盾,根本出路在于建设更多的铁路,但由于整体资金投入有限,可以肯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难以达到期望的路网规模。

  立足于基本国情路情

  傅志寰指出,目前重要的是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充分发挥已建成铁路的作用,满足高强度运输的需要

  。

  [全文3346字,传媒索稿请同中新社专稿部联系电话:68316616

  传真:68316637电子信箱:ZhuanGao@mail.chinanews.com.cn]




中新专稿>新闻报道


新闻大观| 中新图片| 中新财经| 中新专稿| 图文专稿| 中新影视| 中新出版| 中新专著| 中新英才| 华人世界| 台湾频道| 供稿服务| 联系我们

分类新闻查询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