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
首页 新闻大观 中新图片 中新财经 中新专稿 图文专稿 中新影视 中新出版 中新专著 中新英才 华人世界 台湾频道 供稿服务



首页>>政治透视政治透视>>新闻报道

清官确系不祥之物!

2001年09月29日 09:59

  读了《新民晚报》近刊刘金先生的《“清官乃不祥之物”?》,不敢苟同。首先我要指出,去年夏天,由我主编的《中国反贪史》上、下册,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后,我为该书写的长序《读〈中国反贪史〉三叹》,为多家报刊转载,今年中央党校《中国党政干部论坛》分三期连载这篇序文,并又为一些文摘报纸转摘。刘金先生显然没有读《中国党政干部论坛》上我的原文,而只是从《报刊文摘》上简短的摘录中据以立论,很难不风马牛。

  “清官乃不祥之物”这句话,是中国现代史专家李新先生说的。背景是:1979年10月,中国社科院举办国庆30周年学术讨论会,在党史组,包括我在内,有好几位学者提出:“文革”中大批清官,说什么“清官贪官一锅煮”,当然是错误的。但现在有的文章称彭老总是大清官,呼唤清官,这是历史的错觉,不利于政治民主化,不利于法制建设。李新先生感慨系之地说了这句话,我记得在场的黎澍先生,还有其他与会者,对此都表示首肯。显然,历史已进入20世纪———现在更已是21世纪,如果我们还在大张旗鼓地宣传、呼唤清官,都不能不是呼唤皇帝意识、草民意识,这与民主、法治的时代精神背道而驰。因为,清官本身就是皇帝意识、草民意识的产物。限于篇幅,这里不能详述。好在我最近即将发表《告别皇帝意识、草民意识》一文,予以探讨,读者来兴趣者,届时不妨参看。

  但是,这不等于说,我要将中国历史上的清官一笔勾销。我在《读〈中国反贪史〉三叹》之“二叹:清官何其少也”的原文中,花了二千多字,叙述了古代清官的高风亮节,指出“清官的精神风貌,还不止于清廉自守。他们不惜丢掉乌纱帽,毁了所谓锦绣前程,甚至不惜牺牲身家性命,与贪官污吏、豪强权贵抗争;更有甚者,有的清官敢于披逆鳞,犯颜直谏,抨击皇帝的误国政策、荒唐行为,这又多么需要无私无畏!……清官是封建时代茫茫黑夜里的昨夜星辰,他们绝不代表未来。”读者可以清楚地看出,从我的这些论述里,能得出刘金先生所批评我的结论“不够实事求是,把话说过了头”吗?至于他所说的“倘有人问:清官乃不祥之物,那么作为清官对立面的贪官污吏,乃祥瑞之物吗?———您将何以自解?”在逻辑上简直是荒谬可笑,我相信没“有人”智商会低到这样的程度。且不说,我主编的90余万字的《中国反贪史》,对贪官做了详尽的揭露、剖析。事实上,在《中国党政干部论坛》今年第三期刊出的拙作“一叹:贪官何其多也”,已经用了相当长的篇幅,系统地揭示了贪官的罪恶。我想,只有上海人说的憨大,才会从我的论述中得出“贪官污吏,乃祥瑞之物”的荒唐结论。

  刘金先生是位老作家了。他的不如人意处是见风就是雨,不重视第一手材料,贸然下笔,闹出与风车作战式的笑话来。前几年,他根据不可靠的消息,批判金庸为秦桧翻案,惹得金庸拍案而起,著文驳斥,我们至今还记忆犹新。这回又仅仅根据文摘报上的消息,来批评我,用他的话来给他作结论,是再恰当不过了:“问题在于,不够实事求是”。(王春瑜)

  摘自:中华读书报

  

声明:本版文章之版权属于原作者及原刊载媒体,如转载请与原刊载媒体联系,谢谢合作.




政治透视政治透视>新闻报道


新闻大观| 中新图片| 中新财经| 中新专稿| 图文专稿| 中新影视| 中新出版| 中新专著| 中新英才| 华人世界| 台湾频道| 供稿服务| 联系我们

分类新闻查询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