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 2002年09月22日星期日
rayapp涓嬭浇 新闻大观 中新财经 中新体育 中新影视 中新图片 台湾频道 华人世界 中新专稿 图文专稿 中新出版 中新专著 供稿服务 广告服务
 
中新网分类新闻查询>>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大观>>国内新闻

“三农”成经济发展障碍 原因没缓解未来将加剧

2002年09月22日 07:43

  中新社北京九月二十一日电题:“三农”成为经济发展障碍王建细说形成原因

  --访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秘书长王建

  中新社记者 赵胜玉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发端于中国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不仅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经济在八十年代的改革及高速增长。但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秘书长王建今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不无忧虑的说,进入九十年代后,尤其是九十年代下半期,农业、农民和农村(三农)问题却日益突出,以至成为当前困扰中国经济稳定健康发展的障碍。

  他分析说,在九十年代后半期以前,进入中国的外资主要投资于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并将贸易渠道带入中国。进入中国的外资,有相当大的数额为中国农村经济所吸收,因为中国农村具有极其丰富的劳动力,而且劳动力成本极低。他说,以乡镇企业出口增长与农民收入相比,两者相差四倍,可见中国农村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优势,是中国消费品可以在过去的年代里迅速占领发达国家市场的主要原因。而出口增长强劲,不仅是拉动中国农村非农业产业高速增长的需求来源,也是农村与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王建指出,九十年代以来,对中国农村经济来说,发生了三个重大变化,一个在农业内部,一个在农村经济外部,还有一个在中国外部。

  他说,发生在中国外部的重大变化是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成立。一直以来,美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是依靠亚洲国家供应。但北美贸易区把墨西哥包括进来,这就对亚洲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产生了替代效应。

  有资料显示,一九九四年内地、香港、台湾在北美纺织品市场的份额还高达百分之四十九,占第一位,而到了一九九六年,墨西哥则取而代之。到一九九八年,内地、香港、台湾的份额猛降到百分之二十八。他说,这个变化对中国农村经济外向型的发展是急剧的“刹车”效应。九十年代中期以来农村非农产业增长的停滞、劳动力转移的停滞,及农民收入增长的停滞,都与这一变化不无关系。

  九十年代以来,发生在中国内部、农村经济外部的重大变化,是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式转变。

  王建分析说,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城镇人口的“恩格尔”系数一直在百分之五十五上下,进入九十年代呈迅速下降趋势,二00一年已下降到百分之三十七点九。这个变化,对农村的农业与非农产业产生了双重重大影响。

  首先,城镇居民对食品的消费支出增长缓慢下来,直接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其次,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使住房、汽车等新一代高档耐用消费品开始进入家庭,而这些产品都需要重工业的支撑,由此使中国的工业结构发生了“由轻转重”的变化。他指出,重工业是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重工业成长成为主导,就意味着以资本和技术替代劳动的趋势。这样就对农业内部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产生了直接的阻力。

  王建认为,九十年代以来,发生在农业内部的重大变化,是农业生产也开始趋向于资金密集,从而使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并使农业内部的劳动力剩余情况更加严重。

  王建指出,在农业内部、农业外部以及中国外部发生的多种因素变化,是导致目前“三农”问题趋于严重的原因。由于农民收入减少,城乡差距急剧扩大,这些都成为制约中国经济稳定健康发展的障碍。他认为,由于这三大因素从未来长期看都没有缓解的趋势,说明未来“三农”问题将趋于加剧。


 
编辑:李淑国
 

新闻大观| 中新财经| 中新体育 中新影视| 中新图片| 台湾频道| 华人世界| 中新专稿| 图文专稿| 中新出版| 中新专著| 供稿服务|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