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 2002年11月09日星期六
rayapp涓嬭浇 新闻大观 中新财经 中新体育 中新影视 中新图片 台湾频道 华人世界 中新专稿 图文专稿 中新出版 中新专著 供稿服务 广告服务
 
中新网分类新闻查询>>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大观>>国内新闻

长篇:透视中国人观念变革 展示中国社会巨大变化

2002年11月08日 12:11

  中新网11月8日电 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今天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人民日报·海外版》从本月2日至7日,在其要闻版连续刊发一组题为《中国人观念的变革》的报道,分别从法制建设、择业就业、政府服务、社会公德、家庭消费等多个角度,透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中共十四大以来国人观念的变革,从中折射出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

  现将这组报道摘引如下——

  ①法制篇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中共十四大以来,中国人法制观念日益增强,越来越多的人懂得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确立的基本治国方略。一九九六年二月八日在中共中央举办的法制讲座上,江泽民同志在听完专家的讲座后指出:“依法治国,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和政府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重要方针。”在接下来的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九五”计划和二○一○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又明确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作为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远景目标纲要确定下来。一九九七年九月,中共十五大报告对依法治国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把依法治国作为治国的基本方略确定下来,指出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在这个报告中,还把原来“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提法正式改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依法治国首先要有法可依。据统计,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共制定了四百三十件法律和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国务院制定了八百多件行政法规,地方人大制定了九千多件地方性法规。其中,一九九八年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以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共制定了一百多件法律和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构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七个法律门类中基本的、主要的法律大多已制定出来。同时,九届全国人大把修改法律与制定新法律放到同等重要位置,除继续制定一批必不可少的新法律充实法律体系外,还修改完善了一批与市场经济要求不相适应的法律。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加紧完善和出台适应世贸组织规则的法律、法规。先后对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著作权法、商标法进行了修改,连同二○○○年修改的专利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外资企业法,使国内法律同世贸组织规则相衔接,为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了法律基础和保障。

  可以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是中国立法最多的时期。为了让全体国人养成知法、守法的自觉性,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从一九八五年开始,在全体公民中开展了基本普及法律知识的四个五年计划。从一九九四年十二月九日中共中央举办第一次法制讲座以来,至今已举办了十几次法制讲座,在京的中央领导同志全部参加。从一九九八年开始,全国人大常委会在李鹏委员长的建议下,也有计划地请法律专家向常委会组成人员作有关法律知识的讲座。在中央的带动下,省地县各级领导干部也带头学法,提高了法律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提高了全体公民学法、知法、用法的积极性。法律,规范了人们的行为,中国正走向日益健全的法治社会。(作者 王瑾)

  ②择业篇

  改革开放特别是中共十四大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中国人逐渐从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个人有了选择职业的自由。近五年来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大发展,也为人们自由择业解除了后顾之忧,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

  过去中国的劳动者被称作社会大机器上的“螺丝钉”,强调的是国家利益优先,个人的职业志向被忽视。中学或大学毕业后由国家分配工作,基本上一定终身,很少有自主择业的机会。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使劳动者这个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得到重视,个人的职业志向与国家的总体利益在市场经济的运作中得到兼顾,一方面促进了全社会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另一方面使公民的自由择业权利得到保障。

  近年来,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在各地普遍建立,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人事部建立了全国性的网上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每年有上千万人次的劳动者通过市场转换职业。

  一九九七年以来,中国政府颁布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失业保险条例》及《失业保险金申领发放办法》,社会保障制度逐渐建立和完善,已有超过一亿的劳动者参加养老和失业保险,参加医疗保险的也达到八千万人。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为劳动者自主择业解除了后顾之忧。

  中共十三大提出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为想从事政府公务的公民提供了新的职业选择。自一九九三年《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及一系列配套法规颁布实施以来,确立了国家公务员面向社会招考、打破身份和地域限制、公平竞争的原则。目前已有十多万公民考上各级国家公务员,其中包括一万七千多名农民。中央政府即国务院各部门已有四千多名国家公务员由公开招考录取。在政府机关内部,已有二十九个省区市实行了竞争上岗,有三十五万个职位是由竞争上岗产生的。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户口的壁垒被打破,已有一亿多农民进城工作,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农民有了职业选择权。

  据来自公安部的信息,中国户籍管理制度正在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必要的完善和改进,将进一步放宽对居民户口迁移的限制,最终实现有固定住处、有工作、有生活来源的中国公民都可以到当地派出所办理户口,即实行按照在居住地登记户口的原则,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

  按照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关于逐步改革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精神,公安部于一九九五年向国务院上报了《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经过试点,二○○一年三月,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推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意见》,要求各地在二○○一年十月一日前全面部署。

  近年来,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已逐渐代替以身份和地域限制公民选择职业的体制。除了传统的需要职业资格证书才能进入的医生、律师等行业之外,中国在许多行业建立了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如会计、秘书、推销员、物业管理员、电子商务师、心理咨询师、软件工程师等,求职者和用人单位都更加重视职业资格证书和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表明就业领域向着更加注重个人职业能力转变。(作者 叶紫)

  ③服务篇

  如今,越来越多的集中办公、以提高行政效率为目的的政务大厅、政务电子平台出现在中国,越来越多的公众正享受着来自政府的便捷、优质服务。

  曾几何时,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百姓到政府办事,要受到层层盘问,要面对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等冷遇。近年来,由于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加入世贸组织的客观需要,各级政府进行了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摆脱了计划经济全能政府的行政重负,清理了那些不该管、管不好、管不了的事,使政府从不必要的繁琐事务中解脱出来,轻装上阵,高效运转,服务意识与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政府服务水平、公共管理水平的高低,是决定一个城市乃至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方面。为此,中国各级政府目前正在苦练内功。被成都市政府确定为“规范化服务型政府”试点单位之一的成都市公安局首次向社会公开刑事立案标准等刑事执法程序,并接受公众监督。成都警方自实行警务公开以来,不仅民警依法办案的自觉性增强,更增加了公众对警察的了解,对为警清廉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银川市规定,部门进政务大厅前必须经过严格审核,进厅事项的审批内容、程序、需提供的材料、承诺时限、收费标准及依据等必须公开,层层落实责任。

  事实证明,建立有效率的服务型政府并不容易,但朝着这个方向迈出哪怕是很小的一步,都会大大影响经济和社会生活。银川市政务大厅启动半年来,先后接待来自日本、加拿大等国和港澳台地区及北京、深圳、河北、江苏等地的投资者来银川考察投资环境和投资置业,接待一千多人次前来查询涉及房屋拆迁补偿、社会保险、劳动合同、投资优惠政策、项目招商、税费标准等方面的文件。山西省长治市委、市政府日前撤消大门哨兵,将大院内的红花绿草、健身器械全部对社会开放,公众可以天天进院散步、健身。

  现在,作为需要转变的重要观念之一,服务正在成为中国各级政府的共识。政府职能的这一转变使执政水平与行政效率大幅提高,赢得了百姓的尊重与爱戴。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实践使整个政府系统树立了“想干事”的思想,建立了“能干事”的体制和“干好事”的机制,培养了“会干事”的队伍,构建起了高效率的政府。(作者 任涛)

  ④公德篇

  去年九月,中共中央颁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全国各地城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宣传、贯彻活动。“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日益深入人心并成为广大公民的自觉实践。

  各地以“讲文明树新风”为主题的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活动,各级党政机关开展的创先争优、依法行政、公正执法、“做人民满意公务员”活动,以及社会各界组织的“希望工程”、“送温暖”、“志愿者”、“手拉手”、“幸福工程”、“春蕾计划”、“扶残助残”等公益活动,覆盖面广,参与人数多,对公民道德建设有着深刻的影响。

  中国有三亿多儿童,如何培养他们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已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今年六月,全国各地的儿童实施了“中国小公民道德建设计划”,通过开展体现助人、捐献、礼貌、仪表、着装、体态、表达等内容的活动,增加儿童的理解和感受。“六一”国际儿童节期间,全国三十一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少年儿童围绕“我做合格小公民”的主题,开展了大型宣传实践游园联欢、家庭“小帮手”现场技能比赛、“小伙伴”交友联谊、“小手拉大手共建绿色社区”、“让地球妈妈变得更加漂亮,过绿色儿童节”、“儿童与家长万人签名”以及征文、展览、论坛、知识竞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儿童们在游戏、娱乐中强化了公德意识。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布一年多来,全国各地涌现出许许多多先进个人和集体,中国人的公德意识正在逐步提高。(作者 陈劲松)

  ⑤消费篇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显着提高,中国人的消费结构由温饱型向小康、富裕型转变,消费观念也由吃饱穿暖向发展享受转变。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明,到今年六月底,中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已达八万多亿元,城市居民家庭财产平均达到二十二点八三万元。至二○○一年底,反映居民消费结构的恩格尔系数已经下降。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标准,中国城市居民已进入富裕型,农村居民也由温饱型跨入小康型。

  “食”消费让位“衣住行”。原先在居民生活中所占比例最高的“食”消费比重下降,开始让位于“衣住行”,并且“衣食住行”的档次和质量也在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正日趋个性化、多元化和现代化。随着收入的提高和“福利分房”的结束,人们“住”的观念也有了根本变化,由等着公家分房转为自家攒钱买房。如今,中国的住房自有率已接近八成,超过英美等发达国家六成的住房自有率。全国人均住房面积已突破二十一平方米,达到国际上通行的住房小康标准。

  新“四大件”替代老“四大件”。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不变的第一代“四大件”;从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中期,更新换代为冰箱、彩电、洗衣机、录音机;九十年代后期以来,再次升级为空调、电脑、手机、汽车。

  在这新四大件中,主要用于通讯交流的手机、电脑就占了两项,反映出中国人的消费观念已由实物消费向信息消费倾斜。

  买车曾经是中国家庭可望不可及的美丽梦想,如今也开始成为现实。从一九九八年始,中国个人的购车比例已经超过五成。

  中国人由注重日常生活品的消费,到注重花钱买健康、买知识、买效率、买休闲,表明国人的消费观念已开始从追求现代化的物质生活,转变为谋求一种现代化的生活方式。

  花钱买健康的人现在越来越多。花钱买知识也成为近年来的时尚。花钱买时间、买效率,也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花钱买休闲,主要表现在旅游休闲已成为中国普通家庭的经常消费项目。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确实是越来越富足了,这种富足不仅是物质上的富裕,同时也有精神上的充实。(作者 黄抗生)


 
编辑:余瑞冬
相关专题:
 

新闻大观| 中新财经| 中新体育 中新影视| 中新图片| 台湾频道| 华人世界| 中新专稿| 图文专稿| 中新出版| 中新专著| 供稿服务|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