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十一月十二日电题:是苦是甜 放眼长远
中新社记者 王进昌
在看待中国入世这件事情时,性急的人们常常有一种“变革始于一夜之间”的误解,并为社会各方面变化不如想像的那样大而困惑不解。其实,入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将以一种更为深刻而缓慢的方式来推进。有专家预测,中国入世对社会的影响在一至二年中其实并不明显,真正的压力和变革可能来自三年以后。
这一论点的依据是,外资进入中国的各个产业要面临一个循序推进的周期,国内各界对入世带来的社会生活的变化又要有一定的适应期。因此,由于市场竞争加剧而推进的改革和重组可能会在第三年后才大规模到来。对于新规则的适应和进一步的改革开放也将发生在这一时期。
中国入世,对中国和世界,是“双赢”的结果。对于中国来说,只要应对得当,肯定能产生利大于弊的效果。至于能获多大利,利比弊大多少,也不会一朝一夕就出结果。比如按一些人的理解,入世后汽车等进口商品价格会一落千丈,可实际上市场上的进口商品价格变动却不如想像的那样大。有人曾就此事请教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部长石广生,这位部长脱口而出:“这就对了”。
石部长的回答也是在说明中国入世的明显效果不会在一年内显现出来。
据有关人士测算,中国与入世联系较为密切的有二十多个行业,包括种植、养殖、食品饮料、纺织、服装、日化、石化、制药、钢铁、机械、汽车、电子、家用电器、计算机、通讯设备、建筑、交通运输、电信、商业、外贸、银行、保险、证券、财会、法律、信息、咨询服务等。这些行业都或多或少地面临着从计划经济或不规范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向规范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与此同时,政府的职能也在发生转变,如从指令型向服务型转变,从长官意志向科学决策转变,从政府与企业一体向政府企业分开转变,从政府主导向企业主导转变,从地方特殊政策向全国统一政策转变等。要实现这些转变,不但需要一定的时间,而且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想毕其功于一役是不太现实的。
众所周知,在中国生产商品,劳动力和原材料都比较便宜,因而中国的商品很自然地具备了价格优势,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相当的竞争力。因此,世贸组织内部贸易保护主义严重的成员对中国商品采取的不利政策将长期存在。只不过是由过去以关税壁垒为主转变为其它方式罢了。如何应对各式各样的贸易壁垒,中国企业和行业不经过多年的磨练是不行的。
世界贸易组织秘书处近日发布的成员反倾销统计报告显示,二○○二年一月一日至六月三十日,十七个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向三十九个出口国家及单独关税区发起了一百零四起反倾销调查,虽然数量比去年同期有所减少,但采取最终反倾销措施比去年同期增加。中国则在遭受反倾销调查和采取最终反倾销措施两方面损害均最深。面对或明或暗的贸易壁垒,中国有的企业或行业积极利用世贸组织赋予的权利,打破了壁垒,保住了市场。而有的企业或行业则败得一塌糊涂。看来,要在国际市场中闯出一片天地,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更不应幼稚地认为一入世一切问题都解决了。
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要遵守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原则,以及对于逐步开放服务贸易的承诺;将关税逐步降低到发展中国家的水平(由二○○○年的百分之十五点六降到二○○五年的百分之十左右),并逐步减少和取消对进口产品的非关税措施;废除和停止实施与世界贸易组织原则相抵触的法律、法规、规章;改革外贸管理体制,实施统一、透明的外贸政策;接受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关审议。所有这些都意味着大量的工作,要想完成一名世贸新成员的入门第一课,还是不能操之过急。只有放眼长远,才能抓住机遇,把握未来,使加入世贸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