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2月12日电 有迹象显示,目前中国毕业生的就业心态正在调整,“先就业,再择业”在扩招后成为大学生择业时的主要心态。
中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后的第一批本科生将于2003年毕业,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212万,比2002年增加67万人,增幅达30%,2003年高校毕业生将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
据《光明日报》报道,今年的大学生就业高峰较往年来得早。这一现象似出意外,其实也在意料之中。各地风风火火举办的大学生就业双向选择会,每个会场都引来了数以万计的学生。
北京市人事局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处负责人说,目前毕业生的就业心态正在调整,据调查,毕业生对工资的期望由原来的约2500元下降到了1500元左右。
一位南昌大学毕业生坦露心声:“今年这么多本科生毕业,而多数单位招的都是有工作经验的人,我觉得我们还是先找个地方落下脚,以后发展有的是机会。”报道说,目前毕业生持此种就业观念的非常普遍。在各招聘会现场,从毕业生的聊天中听到最多的话往往是“先找个单位干几年再说”。
一些教育界人士认为,大规模扩招并不会造成人才过剩。从全国形势看,中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占总人口的5%左右,而发达国家这个数字达到1/3,中国高等人才仍较缺乏。之所以造成今年就业压力较大,主要是由于毕业生就业目标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大城市或大企业、大公司,现在的人才过剩只是相对过剩。
但同时,毕业生又很难摆脱“宁做凤尾,不做鸡头”的心理怪圈,大学生就业“扎堆儿”的矛盾仍然非常突出。比如,很多毕业生明明知道留在北京确实很困难,且工作不一定很好,但仍抱持不能回家乡的理念,“因为同乡人会认为你没出息”。
北方工业大学一位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分析认为,这种想法有两个成因:一是受传统观念束缚,放不下思想包袱;二是基层就业环境难以让毕业生人尽其才,而且以前存在户口、档案等问题。
不过,现在这些问题已引起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报道说,毕业生下基层、去西部将得到政策上的鼓励。2002年2月教育部等四部门在《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意见》中就已经指出,对到西部地区工作的毕业生,户口由政府主管部门所属的人才交流机构提供免费人事代理服务。还专门规定到西部贫困边远地区工作的高校毕业生,可提前定级,并根据实际情况适当高定工资标准。(吴日辉、张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