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5日,备受关注的北京老山汉墓女主人颅骨三维头像,终于在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DNA研究室复原成功。这是我国首次使用最新的分子生物学手段对考古出土的汉代王室成员进行古代DNA的研究,揭开了这个2000多年前的西汉女尸的神秘面纱,不但否定了此前汉墓主人是“西域女子”的推测,而且将这位汉代诸侯王妃的端庄与雍容展现在世人面前……
昨日,记者赴长春,采访了负责“复原”工作的吉大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主任朱泓、人类实验室馆员林雪川以及博士生张全超等。
“复原”设想由来已久
当2000年中央电视台直播老山汉墓发掘过程后,一些好奇的人给北京文物研究所打来咨询电话,问能不能把墓主复原成像展示?因为3D技术能制作动画片、宇宙幻想片等,可不可以把这项技术应用在古代墓主复原上,一饱现代人的眼福?当时所里还不具备这个能力,著名人类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潘其风先生也束手无策。
密切关注此事的吉大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人类实验室馆员林雪川,也曾为之摩拳擦掌。他向朱泓主任表达了心愿,朱主任听了,万分高兴,语气肯定地说:“雪川,下一步就给你配人,上电脑!”林雪川动情地说:“那,太好了!”这样,朱主任把家住沈阳的博士生张全超调到了林雪川的身边,协助他工作。毕竟林雪川40来岁,拉家带口,把业务能力强、劲头十足的小张给他配上,正是“强强联合”。
老山汉墓走进现代人的生活是1999年下半年的事。北京几位晨练的老人,经常到老山驾校训练场南侧,抻抻胳膊弯弯腰。可有一天他们却在这儿发现了一个可疑的土包,他们及时向当地警方报了警。经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勘察,里边有古墓。2000年2月24日,考古专家初步断定古墓里埋葬着西汉时期的一位王侯级人物。挖掘出的墓椁轮廓形状呈现“黄肠题凑”结构。事实上,西汉皇帝和诸侯王把“黄肠题凑”作为权贵们的墓葬规格。
2002年10月23日21时多,正在家里的林雪川接到了张全超的电话,说了几句之后,林雪川高兴地蹦得老高,妻子问他:“雪川,啥事这么高兴?”“老山汉墓已经专运到我们单位了。”
把西汉美女颅骨拆开,重新“组装”
当晚,林雪川把电话打到朱泓主任家里,可负责接收颅骨的朱主任正在班上忙个不停。像这样重量级的文物,往常要武装押运,但这次是低调处理,以免不必要的“关注”。与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合作的北京文物研究所的副所长、研究员赵福生也告诉他们,要吸取发掘时的教训:当时,全国各地记者云集首都,央视全方位现场直播,“出手不凡”的互联网更是全程关注,一时间老山汉墓的宣传提高了八度。而这次一定要在制作成功之后再向媒体宣布,以免影响正常工作进度。
这也是吸取挖掘时的教训,当时挖来掘去两个多月,老山汉墓原来是空的。盗墓贼只知啥值钱盗啥,直至盗个净光,可对空墓里前室西侧的一具尸骨弃之一边。面对沉睡千年的尸骨,疑团一个接着一个缠绕着考古专家:这具尸骨是谁的?是盗墓贼?是陪葬者?是王后?是王妃?还是……还是请“黄肠题凑”来帮忙,权威的潘其风虽然在3D技术上比不上年轻的考古工作者,但凭着他深厚的考古理论和实践,围着尸骨转了几圈,反复端详着颅骨,琢磨了半天,又拿起圈尺量了量,确定了墓主的身份。“她是女的,身高1.60米,死亡时约32岁,与现代蒙古人比较接近。不是汉代王后,就是王妃。”
结论一出,为“复原”指明了方向。然而,颅骨毕竟是2000年前残留下来的,不可能不变形,颅顶、前额部不仅鼓了起来,而且左右眼睛还不对称,再说右侧颧骨是碎片粘接的,造成面部扭曲。怎么采用3D技术把她“复原”下来,且与原貌分毫不差,着实“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对此,专家们大胆决定,把颅骨拆开,重新“组装”。然而,复原材料用啥呢?经过集思广益,朱教授拍了板:粘接用热溶胶;修补拿蜡性材料做;加固选树脂类的……
尔后,他们就把颅骨拆开了,碎片一个一个编成号,再到图上记下号,上百次、成千次重复地进行着。一般人看来,整天没早没晚地摆弄“大骷髅”多么吓人,可能吃饭饭不香,睡觉也做噩梦。可一心想复原西汉美女的林雪川,这些连想都没空去想!
他精辟地对记者说:“一个现代考古工作者要想不虚度此生,对时代发展做贡献,不能不耐住寂寞,始终对事业保持追求的激情……没这个激情,干不出事业,何谈贡献?!”靠着这份执著的热情,林雪川趟过了困难的大河。一个月过后,颅骨修复完毕,完全达到了预期效果,再造原型。它的成功,犹如一针兴奋剂,给参与此事的人极大鼓舞。
西汉美女终于”复活”
当轮到3D技术上阵时,西汉美女的“庐山真面目”被轻松拿下。其实,用电脑制作动画片的人运用起3D技术得心应手,但要用到考古复原还是第一次。他们把颅骨“搬进”电脑里,再到电脑上进行图像加工。
过去,考古工作者要用泥去雕塑原型。这样,免不了手深一下浅一下,精确度差,而采用3D技术会把这些问题解决得一干二净。不过,当真的动起3D技术的“真刀真枪”时,如果你不把它和格拉西莫夫的“头骨复原”理论钻研透,不可能担当此重任。
可是,对复原西汉美女的“卡脖子”一项,尽管张全超年纪小,但他作为朱泓带的博士生,非常自信能把它做好。因为朱泓领导下的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犹如射击手一样眼睛瞄向国内外学科发展的若干前沿和热点课题,而靶心就是古代中国边疆的人类文化与环境。自然,小张紧紧围绕潘其风的定论,进行不知疲倦的数据运算,结果一个完整而严密的人种鉴定结论拿了出来——
“综合该例颅骨之形态特征,如较低的鼻棘,鼻梁欠突起,无鼻根凹,上面部扁平及铲门齿等特征均显示其具有明显的蒙古人种的形态特征。经过进一步的比较分析我们认为,老山汉墓出土的这例颅骨在种系万分上应与现代蒙古人种的东亚类型较为接近,而与其他类型相距甚远。”
潘其风、朱泓教授他们一看行,马上拍板定了案。同时也打开了林雪川的思路,“她皮肤不是白的,也不是黑,应该是黄,而她的眼睛也该是黑的,头发更该是黑的。”由此,他展开了提速,把面貌复原到细节。
“黄皮肤,中国人。是要穿衣服的。”林雪川想,“既然潘其风教授说她是西汉王后(或王妃),可不可以按那时的风俗给‘加发’‘穿衣’?”“怎么不可以?”潘其风、朱泓齐声说。“那西汉的美女的发式是啥样的?穿啥衣服合适?这些都不能脱离当时的实际?”课题组的成员们纷纷查起资料来,再根据发掘时的一些线索,让西汉美女盘了一个盘绕型发式,服饰上了汉朝标准的大领红黑漆色衣。
(文章原载于《辽沈晚报》,作者:关广建、晓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