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月8日电 “9·11”事件以后,反恐成了世界性课题,世界各国都在加强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其实不仅是政府部门,普通老百姓也要加强对紧急事件的应对能力。一个多月前中国就有三名医生去以色列进行了一项特殊的学习,学习怎样在突发事件发生后,有效地进行紧急救助。作为出国学习三名医生之一的中国儿科研究所主任医师任晓旭女士,昨日在央视《新闻夜话》演播室接受了记者采访,就她此行的一些收获和感触发表了看法。下面是这次访谈的内容节选。
三名医生赴以色列受训
主持人:我们知道,你们三个人去以色列学习,是从几百个特别优秀的医生里选出来的,具备什么样的条件的人才能去那受训﹖
嘉宾:因为培训课程是一个与创伤急救有关的,所以参加的主要是从事这个领域工作的医生,这些医生包括和创伤有关的外科医生、急诊科的医生。要求就是对这个有兴趣、而且从事这方面的工作。
主持人:几百个人里面怎么选中了您呢?
嘉宾:我们只是申请去学习。至于说谁去是对方决定的,他根据你的工作,每个申请表都有你的工作背景,你要学什么东西,你回来要做什么事情,解决什么问题,都有很具体的安排。
主持人:你们在以色列都学了些什么呢?
嘉宾:主要是培训创伤急救体系。
主持人:创伤体系是一个体系?
嘉宾:对,这是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怎样使你工作、整个体系运作非常有效率,使病人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最有效最安全的治疗;降低死亡,减少创伤后的残疾和死亡,为病人提供更安全、更有效的保障。
普通百姓需要接受培训
主持人:这个体系建立需要很多的钱,比如说一辆这样的急救车,要花很多的钱,而且还需要配备很多这样的车;再比如在医院里面,需要有很多的空间,需要有很多预备好的急救包,是不是?
嘉宾:对。
主持人:但在我们国内,可能一下子拿不出这么多钱来,那么这个体系对于我们国家来说,是不是不太现实?
嘉宾:不是的。首先建立这么一个体系是有需求的,因为每个社会都有创伤病人。现在国内的体系,可能的确是资金不足,设备不多,但我们仍然可以学习。这个体系在现有的设备状况下,怎样让它运作效率更高,怎样充分利用现有的人员、设备,使它衔接得更紧密;在省钱的状态下,我们可以学习的是一些工作的理念和工作的一些想法,这个对改进工作也是很有帮助的。
主持人:中国广大老百姓该怎样接受培训呢?
嘉宾:那就需要各方面的努力,医生有责任,整个医疗体系有责任,但整个社会更有责任,各个层面、各个环节都可以宣传这个。以色列的培训很广泛,但也不是专业培训,而是基本医疗的基本急救知识的培训。有的是一个人的一次培训,只有十几到二十几个小时的课时,只是教会你应该怎么办,怎样做是正确的。所以,这种培训也是基本的,只要我们国家比如说媒体、学校、医院,包括有些和医疗工作有关的各种协会,大家齐心协力,一定能提高公众的在危急或者急诊情况下的基本自救和帮助别人的能力。
建立创伤体系人人有责
主持人:适合中国国情的急救体系和以色列的急救体系,应该有些什么不同?
嘉宾:就这个体系来说,就刚才说到的那四个环节,任何的创伤体系都需要这四个环节,不同就是国情的不同,这四个环节怎么建立、怎么运作方面可能是不一样的。
主持人:以色列之行为您的实际工作带来哪些变化?
嘉宾:最大的变化就是有了一些新的想法和概念,就是说在我现在这个工作领域,有些工作组织协调安排,我可能做得更仔细一些;对病人来说,可能会更有效率、更方便一些。在不增加钱的情况下,也可以用学到的新方法提高工作效率,比如设备怎么放、药品怎么摆、人员怎么安排。
主持人:相信你们三名医生在以色列都看到了很多东西,而且有很多的想法。但是就靠你们这三个人,能改变多少事情呢?
嘉宾:那肯定是。就如急诊医疗体系一样,需要全社会的努力,不是靠一个人,甚至不是靠一个体系。创伤体系的四个环节,是全社会的努力,包括公众的,院前急救系统的,医院系统和政府以及媒体等各个方面的人的支持。比如以色列的院前急救系统,有7000多个志愿者,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中学生,他们利用业余的时间上救护车,为转运这些病人提供服务。从这个服务里,他们学到很多急救的基本知识,同时也是一种职业培训:我怎样照顾其他的人,我在面对需要帮助的人的时候,我能做些什么。我觉得这不光是节省了这个体系的人力,同时也使人们从中学开始,就懂得关注他人、掌握急救知识。所以整个社会对这个工作的参与,对这个体系的改进是很有帮助的。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治安系副教授王新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从紧急救助的角度来说,应当成立专业的部门,这些救护的人员应当具备基本的防护知识、基本的防护器材、基本的防护手段;从我们社会的角度上来讲,应当告诉老百姓预防某些大型恐怖袭击的基本知识、基本手段,因此我们应当向那些发生恐怖事件比较多的、突出经验比较丰富的国家学习,以提高我们自身的素质,希望在这些方面能够对我们有所帮助提高我们反恐的应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