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堵的北京三元西桥
2011年1月1日,北京小客车指标调控管理信息系统正式开通。截至当日下午5点,该系统已经收到53549份申请。
1月4日,北京治堵方案正式实施后的第一个工作日。从这天开始,早晚高峰时段外地车禁入五环以内。
北京治堵措施被认为“史上最严厉”,但能否有效、有效的同时能否保证其他权利不受伤害,备受关注。
从喧嚣到冷清
2010年12月23日,冬至后的第二天,气温骤降到零下6度。下午3点,北京市政府正式公布治堵方案,即日起实施。
当夜,四环五环外的众多4S店通宵营业,24日凌晨,顾客依然盈门,场面火爆。在这天买车,需要多付5000元到1万元,仍供不应求。
12月24日,平安夜,北京照例拥堵。这一天,入行三年的京东某4S店工作人员小杨心里也添着“堵”——4S店一下子冷清了。
“限”字当头,这是本报记者在多日采访中,听到最多的评价。具体到在这份治堵方案中,则是这样的表述:2011年北京新车放牌将为24万张,每月放牌2万张;私人购车每月摇号一次,车牌不能进行交易;外地客户需提供在京5年以上纳税证明才有资格参加摇号。这意味着:从去年12月24日开始,北京市民即便有钱买车,也未必能有让车辆上路的资格。
从征求意见到“定稿”仅10天
北京“堵城”的名声举世皆知。
2010年8月,一场交通拥堵让京藏高速公路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停车场”,上千辆车滞留绵延100公里,瘫痪了10天。
同年9月17日的一场小雨,导致脆弱的交通几近“瘫痪”,拥堵路段超过140条,被北京市公安交通管理局称做有史以来路况最差的一天。
……
权威资料显示,“十五”期间,北京市区高峰小时机动车流量超过1万辆以上的路口有55个,车流量在5000至1万辆的路口有51个,严重拥挤堵塞的路口和路段有99处。北京市中心区道路网高峰期的平均负荷度已经超过90%,11条主要干道的平均车速已降至每小时12公里,个别路段的车辆行驶速度仅为每小时7至8公里,有近五分之一的路口与路段呈现瘫痪状态。
而进入“十一五”后,北京市区道路交通拥堵范围更加扩大,拥堵范围逐步由市中心区向外围和放射线道路蔓延。尤其是在早晚高峰时段,全市拥堵道路经常超过百条。一旦遇到雨雪恶劣天气,全市脆弱的道路交通系统几乎濒临瘫痪。
无论官方还是民间,都传递着一个共识:北京之堵,已非治不可。
2010年12月13日,北京市交委在官网刊登了《北京市关于进一步推进首都交通科学发展加大力度缓解交通拥堵工作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并围绕着这个“征求意见稿”展开了为期一周的征求民意,拉开“北京治堵”的序幕。
此次网上共收到意见建议2929件,信函和传真425件。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法研究所所长张长青教授告诉记者,“收集到3000多条民众意见,这对于上千万北京市民太微乎其微。”张长青认为,政府要公布一个政策,应该多次反复、广泛征求民意,每一步的修改也要公开,否则政策出台就有失公允。
与此相应,北京的街头巷尾充斥着各类“小道消息”,一时间,北京市民陷入纠结——已经有车的人担心“单双号限行”,而没有车的人又怕政府出台“限购令”。
北京车市同时“引爆”。“那几天,看车买车的人用‘络绎不绝’来形容一点都不过分,生意从没那么好过。”小杨告诉记者。
数据显示,2010年11月份北京新车交易9.51万辆,同比增长30.99%,而进入12月的前十几天,大多数经销商的销量都较上月增长40%到50%,之后直到23日增长一直在加快。
车市最后的狂欢随着政策的出台戛然而止。仅仅十天后,牵动数千万北京市民的治堵新政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尘埃落定。
记者在采访中,两种质疑声音从未停息。——为什么当初的征求意见稿不公布细则,只是个框架,这种情况下怎么征求意见?市民又如何发表意见?
——北京有上千万人口,征求意见却只用了一周的时间实在太短,“很多人没反应过来,就已经结束了”。
参与互动(0) | 【编辑:李建宗】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