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汽车频道

长春治堵五年规划:建成180公里城市快速路体系

2011年02月12日 15:12 来源:长春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未来5年,长春城市交通体系将初步建成‘一环、两横、两纵、八放射’、180公里以上的城市快速路体系,基本满足100万辆机动车、500万人口的交通需求。”11日,记者在市规划局获悉,在市委市政府召开的“治堵”专题会上,我市已基本确定了第一个五年城市交通建设规划,下一步将开始分步骤、有计划地实施。

  关键词:堵因

  五大矛盾使长春“添堵”

  近年来,随着城市的加速扩展、机动车保有量急剧增长,我市道路基础设施建设、交通管理和公交事业虽然实现了较快发展,但现有城市交通系统还是难以适应市民日益增长的出行需求。

  记者了解到,为解决拥堵问题,去年年底前,由崔杰市长亲自挂帅,市规划局、市建委、市交通运输局、市交警支队、市政公用局、市政设计院、公交集团、轨道公司等部门的相关负责人组成了联合调研组,分赴国内外交通建设发达城市考察。在研究对比中他们发现,目前至少有五大突出矛盾使长春“添堵”。

  潮汐性流动成拥堵主因

  据市规划局局长王洪顺介绍,五大矛盾之首是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与中心城区承载量持续增加之间的矛盾。

  在城市化加速进程中,我市建成区以每年近10平方公里的规模扩展,近5年来,建成区人口达到323.6万人,增长8.1%,新登记注册企业24.7万户,增长39%,城市容量迅速膨胀。核心区人口、功能高度集中,分布了40%的就业岗位,建成区每平方公里承载车辆数1500辆,以30%左右的道路面积承载了60%左右的交通量,高于同等规模的城市。核心区内呈现出机动车保有量高增长率,高使用率和高聚集度的特点。这是导致城市人口与车辆潮汐流动,高峰时段交通拥堵的主要因素。

  平交为主让道路利用率偏低

  平面道路交通的有限性、车辆快速增长与道路需求之间的矛盾,被调研组看成是让长春“添堵”的又一重要原因。他们在考察中发现,近年来长春城市车辆迅猛增加,2010年我市机动车增长了近10万辆,增长率高达19%,保有量达到54万辆,正加速向100万辆阶段逼近;另一方面,城市道路系统及其功能相对车辆增长所产生的需求不相适应。道路占城市建成区面积14.56%,中心城区道路节点基本呈平面交叉状态,节点限制特征突出。对比欧洲城市及香港、新加坡,长春的机动车保有量并不算高,但交通状况远比上述城市拥挤。主要原因是我市的城市道路交通仍以地面平交方式为主,城市快速路系统、快速轨道交通系统、微循环系统尚未形成,道路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车道标线施划普遍采用3.5米左右宽幅,与欧洲城市2.7米宽幅相比,道路面积利用率偏低。

  常规公共交通分担比率不高

  在我市,还存在单一的公共交通方式、短缺的交通服务设施与市民出行方便快捷需求之间的矛盾。

  在考察时调研组觉得,我市城市公共交通以地面方式为主,快速轨道交通体系还在逐步形成当中,现有常规公共交通分担比率维持在25%左右,公交运载量、运行效率不高;轨道交通、换乘枢纽、公交专用道、港湾式站点等公交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主干线路与支线公交换乘没有集中式接驳;现有公共交通系统线路布局不够合理,中心区线路过度重复,城市外围区和郊区线网缺乏统筹配置;目前,我市万人拥有公交车13辆,与万人15辆的标准尚存在短缺;城市中心区路口基本没有慢行通过系统,人车没有实现分离;公交体制相对滞后,管理与服务水平不高,对市民出行吸引力不强。

  落后的设施难满足大流量交通

  目前,长春存在有限的、相对落后的交通管理设施和管理方式与现代大流量的交通流组织之间的矛盾。

  调研组考察中发现,我市交通指挥系统相对老化,道路监控系统、诱导系统、交叉路口通过引导系统、交通隔离带、信号控制设备、标示标线等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建成区2900多条道路,仅在500多处路口设有信号灯,其中82.7%为单点控制,没有纳入指挥中心区域控制系统。面对日益增长的交通流量、不断扩大的管理区域,现有交通管理设施和方式受到了全面而严峻的挑战。

  对交通建设与发展预期不足

  “长春还存在城市发展现代化与传统的交通建设管理理念之间的矛盾。”王洪顺认为,根据现代城市发展与先进城市经验,城市交通发展规划必须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步,并优先于其它规划,以交通规划引导城市建设,在城市建设中,注重可预见性和交通建设的超前性。与此相比,我市在城市化高潮到来之际,对城市交通建设与发展预期不足,缺乏规划引导,城市交通建设与管理呈现出明显的滞后效应。必须解放思想,树立现代城市交通理念,尽快在城市交通规划建设和管理方式上实现结构性变革,以适应城市化加速发展要求。

参与互动(0)
【编辑:赵婕】
    ----- 汽车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