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车问题,为民众诟病许久,整治公车的吁请声更是此起彼伏。最近,关于公车的话题在全国“两会”开幕前再次预热——广州市委副书记、市纪委书记苏志佳2月22日在参加广州市“两会”分组讨论时,主动谈起广州公车监管措施:未来,广州市公车将安装GPS跟踪系统和身份识别系统,实行分级管理,经批准非公务用车将采取有偿使用措施,试点单位估算,拟按照每公里1.5~1.7元收费。
正方
技术无忧监管有力
老百姓对公车的反感,还是来自公车私用。对此,全国各地做出个许多尝试。可是,给公车喷涂统一颜色,却又导致新的特权阶层出现;以货币的形式直接补贴,却又高得让老百姓寒心。
所谓堵不如疏。广州在做好科技防范的同时,引入市场运营模式。将公车监管纳入系统工程建设管理,这显然比过去那种“原则上不允许公车私用,实际上处处是公车私用”要好很多。
但笔者还是注意到,对此网友也有话说。比如,一些网友感叹:以后更没法监督公车私用了,一曝光就说是个人交了费的;再比如,一些网友质问:会不会有公务员拿公款支付?其实,这确实只能作为一种担忧。毕竟,如果是交了费的话是有台账可查;如果是拿公款支付,自然有监督部门管。而且,将启动这个系统工程时,市纪委监察部门也已经制定了“一次口头警告、两次书面警告、3次追究责任”的办法。如此,公众又何必因担忧而否定这种积极尝试呢?
当然,此次利用GPS跟踪系统进行公车管理虽能“一览无余”,但毕竟还需要严格监管,如果监管不公平,必将在群情激愤中蒙上GPS的眼睛。因此,纪委也要在监管上更加给力一些,不仅平时作好宣传教育,还应督促相关部门将记录的台账主动公示,以广泛接受公众监督。贺成
反方
定路线易定性质难
可以说,有了GPS的监督和公众的监督,开放公车私用的制度设计对于公车改革而言,堪称进步举措。但是回归现实,我们不禁担忧:如此苦心孤诣设计出来的公车改革制度,最终会否再次沦为花把式。毕竟,无论是之前的“O”牌还是为公车配备识别标识,抑或是公车集中管理,各地都曾做过尝试,但是公车滥用却还是屡禁不绝。也就是说,无论是标识识别还是GPS,接受公众监督的意愿是好的,但监督的效果委实不容乐观。
既然监督不容乐观,那么似乎可以推定,所谓的开放公车有偿私用也未必能够产生预期的效果,很容易掉进公私模糊的陷阱。公车在什么样的使用状态下属于公用,什么时候又属于私用,恐怕很难界定。GPS也许能够定位公车的路线和历程,但却定位不了车辆使用的性质。即便是公车使用情况有内部管理和登记,但是公车使用的信息得不到公开,GPS监控恐怕难以产生实质效果。更何况,即便公私能够厘清辨明。这样的制度设置难逃有偿使用公车沦为公务人员变相福利的嫌疑,毕竟从开放公车私用的租车价格来看,是低于市场水平的。
加强公车使用的监督,无疑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要体现监督的实效,必须实现公车使用信息的公开。此外,更重要的是要让公车私用得到应有的惩罚,而不是采用柔和的补偿措施来加以限制。没有铁腕整治的手段,有偿公车私用恐怕很难抑制公车泛滥。
公布公车数量,公布公车使用信息,强化公众监督并制定配套的惩治措施,这才是公车改革的有效路径。有偿公车私用,抑制不了政府部门公车消费的冲动,更根治不了公车滥用的弊病。虽然强化监督下的有偿公车私用能够降低行政成本,但是从长远来看,这样的制度设计很容易沦为制度摆设,尤其是在信息并不透明的现实情况下。时言平
建议
要想确保效果需要公众监督
近年来,各地针对“公车私用”采取了许多措施,但效果往往都不甚理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难以监督和取证。因此,广州安装GPS跟踪和身份识别系统,适时掌握公车去向,从理论上说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不过,要想彻底封堵公车私用,真正实现GPS防腐意图,还必须将监控情况充分公开,广泛借助民众的力量。
显而易见,GPS防腐必须解决好两个问题。其一,如何确定公车使用性质?GPS掌握的只是抽象的地理数据,公车腐败的花样何其多也,单凭去了什么地方,仍旧无法鉴定是否属于私用。譬如公务途中“顺便”办了一点私事,为“私奔”编造一个“公务”的借口,选择距离办私事最近的一个公务场所停放公车等等,各单位都有自己的职能和任务,且不论纪委能否“管”得过来,即便“抓”到了,也很难辨别真伪。
其二,如何确保问责不打折扣?监控是一回事,处罚是另一回事。市纪检部门负责统一监管,这种内部监督究竟能有多大威慑,无疑值得商榷。当前缺少的显然不是制度,而是问责。如果动不了真的,GPS防腐免不了空欢喜一场。
因此,GPS 防腐应交给民众监督。期待广州进一步做个示范,将公务车的牌号、型号、所属单位以及运行轨迹等详细信息,通过网站公之于众,随时接受查询,并以适当的方式鼓励检举揭发。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GPS作用,在民众无数双眼睛的“高压”下,迫使某些官员不敢“私奔”,倒逼相关部门必须严处。否则,若没有民众的参与和推动,最终极可能流于形式,让投入巨大的GPS防腐赔了夫人又折兵!张森林
延伸
收费依旧偏低不应低于打的
从广州允许公车私用的举动来看,该制度中用于弥补公共利益的是对公车使用进行收费。这确实是一种维护公共利益的方式,所谓谁使用谁收费,欧美很多国家对公务员使用公车都进行收费,公车私用就更该收费了。但问题在于,收费必须合理,必须能够补满受损的公共利益,否则,公车私用制度依然将成为公务员的特权或福利。
从每公里1.5-1.7元收费,我们确实可以看到公车私用“像打的士般收费”,但仔细追究这个数字不免倒吸一口冷气。要知道,广州的打的费早在1997年每公里就达2.6元,很明显,公车私用的收费远低于打的费。在此基础上,我们且不说公车私用的收费出处如何、用途如何,就算让公车私用者完全自掏腰包,所收费用完全回归公益,这种收费制度依然不失为公务员的一种福利——他们不用支付起步价,不用支付燃油费,不用站在街上等的士,空调可以随便开,等等。
总而言之,公车就算可以私用,公务员所支付的成本也不该低于打的费,否则,公务员依然是在挤占公共利益。邓子庆
■评判
既然技术有效 那就继续实践
只要真正认识到公车整治的紧迫与重要,完全可以稳步推进,取得成效。据报道,从去年开始,广州市黄埔区、市财政局和市城管开展了公车监管试点,采取GPS定位追踪、身份识别系统、公车私用缴费的做法,都取得较好效果。在黄埔区试点过程中,全区300多辆公务用车的使用费用节省了约四分之一。
眼下,广州准备大面积推行公车监管,并涉及到有偿使用公车等比较现实与敏感的问题,但方案尚未推行,就引来热议,指出一些细节设计如何有疵点不完善。质疑方案无可厚非,但毫无疑问,我们应当肯定广州整治公车大方向的正确。其次,在推进的过程中,谁又能保证方案是先知先觉、万无一失?更何况不经过实践的检验与完善,再好的方案也不会产生实际效果,只能胎死腹中。郑福汉
参与互动(0) | 【编辑:李建宗】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