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尚需给力
据初步调查,武汉市110家市直预算单位约有公务车6300多辆,其中小轿车5100余辆,面包车1100辆,大客车近200辆。前几年,以政府采购形式采购的公务车金额都在1亿元以上,平均每年更新公务车约300-500台。近两年,武汉通过政府采购的单车成本则在下降,从4年前的每辆18万元下降到12万元,每年采购车辆的支出也达数千万元。
令人费解的是,一些机关或者单位,车辆总数一年比一年增加,但不够用的反映声也越来越响。武汉政府采购中心一位刘姓主任说,上世纪80年代,市财政局只有几个主要领导有车,也没有人说车子不够用。相反,现在车辆越多越不够用的怪现象在一些部门或单位越来越普遍了。
从199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颁发《关于党政机关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的规定》算起,我国公车改革已经历时16年了。他说,这十多年,每年人代会都有代表反映车改问题,公车这种“官员屁股上的腐败”早已家喻户晓,“公车改革确实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
他认为在现在体制下,首先管好公车是最好的选择,方式有多种,把公车车牌换成醒目牌子,或者与马来西亚一样,将公车统一颜色,统一标识,让老百姓一眼就能认出来,便于接受监督;其次是要打组合权,中央最好出台一系列的指导文件,地方省市跟进配套,形成一整套操作性比较强的规定,如实现货币化后,哪些公务用车在报销的范围,多长距离的公务算是出差,报销哪种车票等等,让我们地方推行这种改革有相应的依据。
“现在老百姓对中央所有决定都是比较拥护的,只要中央从上到下进行公车改革宣传,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 , 相 信 我 们 党 的 干 部 也 是 拥 护的。”覃世瑜说,“就武汉来看,完全可以采取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的方式,推行车改。否则,要是过几年修改一次《公车配置标准》,而且一个标准管几年,公车改革最终会成为空谈。”
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2003年5月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进入统计局当副局长的第一天,就找到局长,“炒”掉了局里给他配的公车司机,自购私车上下班,每月领取500块钱补助,到武汉以外的地方出差实报实销。这位连续8年在全国两会上唾呼吁车改的全国人大代表也认为,各地车改失败多、成功少的原因,就在于过分追求“一刀切”,要不就是都改,要不就是都不改,但实际上不如逐渐改。他说,“5到10年后,年纪大的干部陆续退休了,车改就能彻底了”。(记者 熊金超)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