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汽协公布的数字表明,今年4月,全国汽车产销环比下降15%以上,这是两年多以来。中国汽车业产销首度双双出现负增长。这一信号提示,年初预计的今年10%到15%的保守增长有可能落空。
在前两年的国际金融海啸中,国家对扩大汽车消费给予特殊的政策支持。汽车产量逆势而上,连续两年以30%以上的大幅增长一路狂飙。2010年,中国汽车产量达到1826万辆,超过了世界汽车头号大国美国的历史最高年产量。是年,中国汽车保有量达到8500万辆,与30年前中国汽车保有量350万辆相比,整整增加了25倍。
中国已经跨入了“汽车社会”的门槛。在享受着汽车带来的文明、财富、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同时,也要面对拥堵、排放、能源消耗的负面挑战。据统计,目前全国约1/5的城市大气污染严重,113个重点城市中仍有1/3以上空气质量达不到国家二级标准,在部分大中城市,机动车排放上升到与煤烟型污染、沙尘并驾齐驱的大气污染主要来源。公众对于汽车大幅增加带来的负面效应持越来越强烈的批评态度。
新年伊始,热热闹闹地谈论着从“汽车大国”走向“汽车强国”的中国汽车业,收到的第一件年礼,却是北京市开始实施的“治堵新政”。
北京的“限购”只不过是打响了“第一枪”,其他大城市或迟或早总会跟进;在国家层面,汽车业逐步退出了“保增长”的宠儿地位,各种轿车消费鼓励政策戛然而止;相关职能部门以及媒体,再次加强了对汽车业的监管和批评力度,各种排放和质量标准将日渐严厉;连过去两三年,为了招商轿车项目,情愿白给土地的地方政府,也纷纷变了脸,终结了轿车厂家“圈地”扩能的美梦。在全球范围,石油已经冲破了100美元一桶的两年新高,各国对节能减排的技术要求也越来越苛刻得难以企及;东日本大地震和核泄漏,造成诸多汽车关键零部件厂停产,给国内汽车厂家带来的制约,远远不是几家日系车必然的减产。
种种迹象表明,以2011年为界,中国轿车业在方方面面的呵护下,高歌猛进持续10年的“井喷”式高速增长已经告一段落。
所谓世界汽车强国,起码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有一批具备国际竞争力和国际知名度的响当当的企业和品牌;二是游刃有余地掌控着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三是持有汽车业的核心技术和洞悉汽车业未来发展趋势。
这三个条件实现难度有多大?离我们有多远?靠一个号召,靠企业一哄而上的“大跃进”,靠所谓学者和热心的网民们的“鞭策”,就想在三五年里一蹴而就,恕我直言,那只能是又一次“画饼”。
汽车诞生到今天,刚刚庆祝了125年的诞辰,可是称得上汽车强国的,也不过美国、德国、再加一个日本;意大利、法国,名车、名厂不少,历史也悠久,但是还算不上汽车强国;韩国,还咬着牙苦苦努力;所以中国还是先把汽车大国的内涵好好补课,“强国梦”应该是中国汽车今后几十年的奋斗目标。
看来中国汽车到了“换一种活法”的转折点,或者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如果中国轿车厂家,仍然作“直线思维”,一味盯死在无限扩充产能上,把总产量排名位置看得过重,甚至诸多集团,纷纷把收购落后“微面”企业的产能,当作总产量能够迅速翻番的灵丹妙药。后果实在令人担忧。(李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