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缘起 如果从1994年出台《关于党政机关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的规定》算起,我国的公车改革已走过了17个年头,然而17年的车改几无成效,公车费用过高、私用严重、使用效率低、浪费大、超编超标配备屡禁不止等典型的公车腐败现象有增无减,人民群众对此反映强烈。上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第四次廉政工作会议上明确,要抓紧研究推进中央国家机关公车管理使用改革,今年要拿出改革方案,在一些部门试行;上月20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2011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时,再次提出要制定出台机关“三公”改革方案;上月25日,开展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会上成立了中央公务用车问题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将对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开展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的实施意见》贯彻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一系列举措显示了中央对公车改革的态度和决心,新一轮公车改革已拉开帷幕。
公车改革的必要性与艰巨性
公车改革不仅仅是对公务用车方式的调整改变,也是对各级领导和权力部门是否规范、合理地行使公权力的真正挑战
□肖海鹏
公车改革是指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用于公务活动的机动车辆配备使用制度改革。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采购、统一使用的公务用车制度为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有效履行公务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公务用车制度的弊端开始显露。
目前的公务用车制度在多年的实践中凸显五个弊端:一是超编超标准配备使用小汽车,公务交通费用不断上升,财政不堪重负;二是公车使用效率低下,隐性浪费严重;三是公车私用、变相专车的现象比较普遍,助长了特殊化等不正之风;四是在公车购买、维修等环节上,容易诱发经济违纪违法问题;五是产生“公车依赖症”,有的人无车不出门,影响了正常工作。针对这些弊端,多年来有关部门也多次进行专项整改,但效果并不理想,广大干部群众对公车使用过程中滋生的各种不正之风深恶痛绝、反映强烈,公车管理和改革问题已经成为了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从当前公车使用过程中暴露出来的种种弊端可见,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刻不容缓,势在必行,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有助于消除公车代表身份和地位的特权观念。长期以来,在社会上很多人心目中,公车是领导身份和社会地位的象征,是特权的标志,许多人把公车当作一种级别待遇,当作炫耀身份的本钱,在车辆配备使用中争相攀比,不断追求豪华配置和舒适标准。因此,公务用车制度改革首先就要改掉公车使用过程中的特权思想和封建等级观念。
其次,有助于减轻公共财政负担。多年以来汽车在政府采购物品中始终占据前三位,并逐年大幅增长,公务车辆购置费用及日常运行费用已成为各级财政的沉重负担。而随着公务车数量和相关工作人员数量的不断增加,各种燃料费、保养费、维修费、路桥费、保险费及人工费等也迅速膨胀,公车的高额费用开支已逐渐成为行政开支的重头部分。推行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可从源头上有效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
再次,有助于规范政府行为。长期以来,许多机关事业单位的公车资源配置混乱,车辆超编制超标准、日常运行成本高、工作使用效率低等问题一直很突出,各种隐性浪费严重。不少单位不遵守有关公务用车的制度规定配备使用车辆,一些单位和个人甚至低职变相配备公车或专车,浪费大量行政资源。推行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有助于规范公共部门的职务消费行为,推动政府职能转变。
最后,有助于杜绝私用公车产生的腐败行为。在一些机关事业单位,公车使用过程中存在大量的私用、滥用等违纪违规现象,这早已是公开的秘密,一些有权动用公车的人将公务用车用于各种非公务活动,如私人庆典、探亲访友、度假旅游等,有的人还在维修、加油、缴纳各种车辆费用过程中乘机揩油,中饱私囊,使公车成为满足个人私欲的敛财工具。通过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对堵塞公车使用中的制度漏洞,促进党风廉政建设有积极作用。
应该看到,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在某种意义上是一场复杂的利益博弈,其历经十几年的改革实践,目前仍在不断探索过程中,说明这一涉及部分人切身利益的改革充满了艰巨性和复杂性。实际上,关于公务用车的配备使用制度国家有关部门早就有明文规定,如排气量、使用范围等,但这些规定长期以来在一些单位一直名存实亡,并没有得到很好贯彻执行,究其根源,是一些单位和个人不正确的权力思想作祟。因此,公务用车制度改革不仅仅是对公务用车方式的调整改变,也是对各级领导和权力部门是否规范、合理地行使公权力的真正挑战。公权力是人民群众赋予各级公共部门的公共管理权力,而公务车的配备和使用涉及纳税人的公共利益,涉及党风廉政建设大局,任何企图用这一权力来维护既得利益,进而谋取个人或小集团私利的行为都是对公权力的亵渎和滥用。因此,公务用车制度改革也是一场洗涤灵魂的心灵革命。
作者系广东省社科院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