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汽车频道

汽车销售新模式初具雏形:汽车销售搭上网购风

2011年05月17日 17:05 来源:山西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如今,在家里也能买汽车了。最近吉利汽车率先在淘宝商城启动了“中国汽车网购第一店”,并推出了网络专供车型。而时隔不久,浙江一家汽车经销商也宣布,将旗下6大品牌汽车同时放上网络“货架”,开始叫卖……网络卖车,顿时间变得风生水起!

  汽车网购第一店诞生

  4月7日,绝对称得上是汽车营销史上划时代的一天。当天中国汽车网购第一店——吉利全球鹰旗舰店正式开业。这不仅在汽车圈内是头一遭,在国内网购史上也是第一次。“全球鹰的品牌内涵是‘活力、突破、精彩’,重在满足追求乐趣与休闲的年轻消费族群。这与淘宝商城的网购人群有高度一致性,全球鹰旗舰店的诞生正好满足了他们的需求。”吉利汽车销售公司总经理刘金良这样解释全球鹰品牌在淘宝商城开设首家旗舰店的原因。

  开业当天,中国首款网络专供车全球鹰双色熊猫也宣告上市。之所以称“网络专供”,是因为淘宝网上卖的熊猫和4S店里的熊猫并不完全相同。网店版熊猫一共只有两款——1.3L手动和1.5L自动,售价分别为5.98万元和6.98万元。而且,车身颜色只有一种,就是蓝白相间的双色,选择范围很有限。而最大的区别还在于配置,网店版熊猫走的是高端路线,搭载了更多安全和舒适性配置,比如可视倒车雷达、未关车门报警装置、超速报警装置等。

  记者昨日登录该网站看到,如网购其他商品一样,消费者先在网上选好所购车型,然后拍付1888元订金,并标明购车人信息,如果24小时没有撤销就表示确认购买,再联系客服确认提车时间和地点,最后到购车者所在地指定4S店付尾款、签购车合同、开具发票等。

  4S店集团开始触网

  就在吉利全球鹰双色熊猫作为淘宝第一款网络专供车首发不久,4月14日,浙江和诚汽车集团正式宣布入驻淘宝商城,将旗下奥迪、沃尔沃、一汽丰田、东风日产、北京现代6个中高档汽车品牌的部分产品带入淘宝商城旗舰店。和诚汽车集团也成为国内第一个网络销售汽车的4S店集团。

  与吉利相比,浙江和诚通过网络销售的车型达到了15种,涉及的品牌也增加到了6个。网友仅需支付5000元—10000元不等的定金即可拍下中意的车型,余下部分将在实体店中完成;当然也可以直接网上支付整车全款,后到4S店提车形式购车。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扛起网购一向秉承的“低价”旗,浙江和诚特别推出了促销活动,推出了52.74万元的奥迪A5 2.0AT双门版,售价降至44.83万;东风日产的天籁购车即送70克千足黄金等优惠活动,吊足了人们的胃口。

  记者昨日了解到的最新消息显示,浙江和诚网络开店不足1个月,已取得销售23辆的成绩。尤其是4月18日和诚汽车结合淘宝商城三周年庆举行的秒杀活动,聚集了大量人气,活动当天访客数高达27827人,参加秒杀的车型80%都被买家秒走了,成交11辆。在其他非秒杀款的车型中,成功拍下并支付定金的共有20辆之多。

  先行者的尝试

  事实上,吉利也好,浙江和诚也罢,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他们还不算是国内最早涉足网络销售的。

  早在2007年,奇瑞A1上市之初就实行了网络客户订单销售模式,对通过网络完成订单用户给予不同程度的购车优惠,奇瑞成为国内首个尝试汽车网络订车的车企。一年之后的广汽丰田雅力士网上全方位购车平台、上海大众斯柯达e购中心,也纷纷尝试着通过网络实现在线看车、询价、支付,但受到当时的大环境以及人们的接受程度,都没有引起广泛反响。

  2008年之后,汽车品牌在门户网站开设网上4S店成为一股潮流。通过3D效果模拟4S经销商店的展示效果,并结合文字、音频、互动等多种演示手段,消费者可以通过网上4S店完成选车、订车、预约试驾、经销商选择等流程。不过,由于在线购车在我国的发展较晚,消费者认知度、认同感较低,因此在这期间,网上卖车依然不温不火。“真正让人们意识到网络购车魅力的是在去年。”业内人士介绍说,去年,奔驰smart携手淘宝网,三个半小时卖出200辆,引起业内的广泛关注,不禁让人惊叹网络力量的强大。受此诱惑,去年12月22日,吉利熊猫在淘宝商城举办了一次网络限时抢购活动,结果大大出乎人们的预料,一分钟之内,300辆熊猫被抢购一空。而这也成了吉利牵手淘宝网,在网上开设全球鹰旗舰店的最主要诱因。

    网上卖车终于来了,最显著的标志就是像吉利全球鹰这样的汽车销售网络旗舰店的建立。在目前传统汽车4S店仍然大行其道的背景之下,汽车网络旗舰店的建立,绝对是一种历史的开拓,标志着新的销售模式就此初露峥嵘。无论对于消费者、车商,还是广大汽车企业而言,无异于都是一种观念、习惯的重新洗礼。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赵婕】
    ----- 汽车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