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汽车频道

大多数“超标” 石家庄70万辆电动车何去何从

2011年05月30日 14:10 来源:燕赵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2009年国家标准委发布了电动自行车标准,但新标准一直搁浅至今。图为市民在选购电动车。记者 张海强 摄

  根据规定,最高时速大于20公里、整车重量大于40公斤的电动车将面临禁止“上路”。这就意味着省会石家庄70万辆电动自行车绝大部分将“被禁”。

  现状

  石市70万电动自行车多数“超标”

  对很多收入不高,但出行距离不近的人来说,骑电动自行车出行显然比自行车轻松得多。尤其是石家庄这样的平原城市,绝对算得上“电动自行车大市”。

  “据保守估算,石家庄市区及周边县区电动自行车拥有量至少有70多万辆,不客气地说其中绝大部分都是‘超标车’。”河北自行车行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郭文玉表示,“现在的电动车销售市场销售确实有些失控,没有统一的标准,对市民来说也是,电动车跑不快就没人买,所以绝大部分电动自行车的时速肯定是超过20公里的。如果真按照国家此次要求的执行,对市民及市场的影响会较大。”

  但据郭玉文介绍,近日国家四部委下发的通知只是一个“方向性”政策,其中要求各省自行制定出相关的管理办法,目前河北各相关部门及行业协会正在进行调研,希望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

  市场

  电动自行车市场良莠不齐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颁布的《电动自行车通用技术条件》规定,电动自行车的最高时速不大于20公里,整车重量不大于40公斤,电动机功率不大于240瓦。昨日记者走访市场时发现,市面上绝大部分电动自行车的仪表盘上,普遍没有时速的刻度,取而代之的是“低速”、“中速”、“高速”三个速度标识。

  “这辆车能跑多快?”在和平路上的一家电动自行车车行记者问道。“最快能跑四五十公里呢。平时你就跑中速就行,时速有30公里吧。”老板信誓旦旦地说。“最近又要规范电动自行车了,说时速不让超过20公里了,听说没有?”“没听说。前两年倒是说过一次,后来也没消息了。放心骑吧,没事。”

  记者在电动自行车销售集中的区域转了一圈,情况基本一致。而且电动自行车的品牌也非常多,价格差异也非常大。“现在电动自行车入市门槛非常低,杂牌子特别多,质量良莠不齐,再加上没个统一标准,存在很多的安全隐患。”一家品牌电动自行车的负责人说。

  反应

  品牌电动自行车希望“规范”

  “我是今天看到这个消息的,对于捷安特这样的企业来说,倒是希望能把市场规范起来。”石家庄捷安特自行车销售门店的王强经理表示。

  他告诉记者,现在是规范的电动自行车卖不过不规范的电动自行车。“市场上的电动自行车绝大部分都是超重超速的,反而受消费者欢迎。对于捷安特来说,虽然一直按国标规定生产,但因为消费者嫌速度太慢而销售并不理想。因此电动自行车一直不是捷安特的主项。希望国家有个规范的东西出来,这对行业发展、对企业正规化、对消费者人身安全都是有好处的。”王强说。

  影响

  河北以零部件生产为主,受冲击不大

  “从目前情况看,四部委的通知对河北企业影响不大,对市场及消费者影响会比较大。”郭文玉表示。

  他介绍说,从河北省的情况看,生产整车的企业比较少,主要以生产电动自行车的零部件为主。而附近的整车生产企业主要集中在天津,石家庄市场上销售的电动自行车也主要来自天津。

  声音

  要管住骑车的,必须先管住造车的

  据了解,早在2009年,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就公布了《电动摩托车和电动轻便摩托车安全要求》等4项国家标准规定,规定了电动自行车的最高时速不得大于20公里、整车重量不大于40公斤,否则将归到轻便电动摩托车或电动摩托车里,划入机动车范畴,按机动车管理。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新标准在即将实施前半个月被搁浅至今,电动自行车市场乱象依旧。

  此番,四部委联合下发的通知中称,对目前在用的“超标”电动自行车,各地公安、工业和信息化、工商、质监部门要积极争取政府支持,本着平稳过渡的原则,通过以旧换新、折价回购、发放报废补贴等方式,鼓励群众主动置换和报废。要结合本地实际,提请政府设定“超标”电动自行车的过渡期限,限期淘汰在用“超标”电动自行车。

  对此有业内人士认为:“要管住骑车的,必须先管住生产车的。现在市民骑行的电动自行车管理起来很困难:难道以后警察都要在路边摆个秤,去称一下过往的电动自行车究竟超没超过40公斤?或者警察要到电动车上骑一圈,看有没有超速?国家一直就有机动车、非机动车的标准,只是一些电动自行车厂家为了自己的利益没有按照标准执行罢了。所以国家制定标准应该先管住生产源头,不合规定的产品不能上市销售,这才是根本。”(记者 秋凌)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魏巍】
    ----- 汽车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