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我对张欣的有限了解,觉得他的离开,并非是一个好的选择,尽管可能新的职务更好听,权力会更大,收入会更多,但以他在南汽阶段给我的印象,是位不仅有才华,而且很有抱负,想干一番事业,不是个只为收入活的人。上南合作,使他失去了大展宏图的平台,就他个人而言,是一种遗憾。来到北汽,应当如鱼得水,但他却选择了离开。
在我看来,十年以前,甚至3年以前,中国汽车市场发展空间很大,且增速很高,加之真正大的、有实力的企业还没有形成,因此大小好赖企业都能很好的活着。但现在的情况不同了,经过连续两年400万辆的增长,中国汽车保有量具备了很大的基数,社会各项资源对汽车保有的承受能力受到了严重挑战,特别是一些特大城市,几乎到了极限,过去那种发展速度是一去不复返了.此外,很多企业已经很具规模,仅百万辆级规模企业就有了3家,其他六、七十万辆级的更多,市场已经不给一个白手起家的企业做强做大的机会了。
再说,放眼国内,特别是自主品牌,有北汽这样好的资源与人文环境的企业,屈指可数。我不信一个偏安于西南一隅,名不见经传的企业,能有比北汽更多更优质的资源?长安尚且要到北京寻求发展机会,仅凭一个张欣,能把它发展得比北汽更好?放弃北汽这个平台,仅就做事业而言,实在是个损失,我为张欣遗憾。
由此想说说人才流动问题。
改革开放前,我们这一代人以上,工作都是“组织分配”,而且是“一次定终生”,个人没有任何选择自由,一个档案和户口就足以把你卡死了。有顺口溜云:“共产党员是块砖,东南西北任党搬”,其实何止是共产党员,所有人都是如此。直到上世纪80年代,还发生过多起人才流动引起的纠纷,有人还为此坐牢和承担巨额赔偿金。今天大家能享受到择业的自由,的确是“来之不易”。
话说回来,企业高管层,对于这种自由流动要持慎重态度,因为他们的一举一动,必然会对企业带来震动。至少在萌发了离职的念头后,很多准备要做的工作会因此而搁置,还会影响到上级两个方向其他人的工作,有可能伤害到曾经效力过的企业。
看看这些年,所有车企都在不遗余力地招揽“海归”,但是点兵点将看看,引进的“海归”,除了赵福全在吉利外,有多少人在一个企业干满了3年?他们流来流去,不仅自己很难事业有成,对企业也是有伤害的。
企业当然应当重视引进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但更应当重视“子弟兵”的培养。“空降”的职业经理人,的确是“来之能战”,但未必个个都能“战之必胜”。而且一般来说,他们在任期内都有业绩目标,因此更多考虑的是当期业绩,难得考虑去栽为“后人乘凉”的“大树”。企业需要的是长远发展,相比较而言,本企业成长起来的人才,和企业总有一种割不断的血脉,一般是不会“拍拍屁股就走人”的。 (程远)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