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汽车频道

开车涉水 正确驾驶就能避免爱车泡水受损

2011年06月22日 09:52 来源:今日早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可能大家都知道开车涉水对车辆尤其是车辆发动机,是个严峻的考验,也会形成短时间内无法恢复的硬伤。不过在实际生活中,一些认识上的误区着实害人不浅。我们概括了一下,大概有3个最主要的误区,急需澄清。

  首先是一个听起来比较合乎情理的误区。这一观点认为,当车辆在水中前行时,即使水还没有没过排气管,也会因为收油门或外界的水压导致发动机进水并造成熄火甚至损坏。乍一听很有道理,其实不然。因为发动机排气时所产生的压力,肯定大到足以将倒灌进排气管的水吹出。

  有这样一个实验:将车完全浸泡在水中并且熄火,等水灌满排气管再点火。结果可能出乎一些人的预料:水非但没堵住排气管,反而被强大的排气压力完全排出,发动机点火成功。这则实验告诉我们:水没过排气管不会导致熄火,就算对车辆有损坏,也只会因为瞬间冷热对三元催化器产生影响。

  第二个误区是认为汽车涉水的高度主要取决于电控设备的高度,一些人感观上会简单地认为电控设备被水侵入肯定凶多吉少,所以不敢通过。其实,我们在市区行车遇到的涉水路段一般都比较短,少则十几秒钟则半分钟,一般都能通过。这类情况下,车辆的电器和电控设备虽然与水接触但时间短暂,不会对车辆造成伤害。何况根据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规定,车载电控部件都要有防水措施。当然,山寨产品另当别论。

  第三个误区很傻很天真,以为涉水时大脚油门就可防止积水进入排气管。这个想法也很不靠谱,原因跟第一条类似。

  只要你正确驾驶 就能避免爱车因泡水受损

  这两天,相信很多车主已亲身体验了一把水中抛锚的无奈了。进入积水区后,急踩油门和刹车都是导致抛锚的危险动作。正确方法应该是:排挡先进入低速挡,让车辆速度变慢并获得最大的扭力,然后轻踩油门慢速通过。慢速是为了防止水进入进气管。因为当车头向下倾斜时,水更容易进到进气管中,进气管少许进水会导致水附着在空气滤芯上,有时还会引起膨胀使进气阻力变大,导致发动机熄火。入水后,要保持低速,防止车前形成水波并漫过进气管。缓踩油门是为了当遇到水下泥沙时,避免车轮打滑失去抓地力甚至陷车。 

  如果车辆必须通过积水较深的地段时,不妨尝试下倒车。这样可以利用车身将进气口保护起来,尽可能防止进水,以顺利通过水面。

  如果在涉水行驶中不幸中招熄火,千万记得别再试图发动。或许手动挡存在操作不当引起的熄火,但也不能排除是发动机吸水造成的。这时你就乖乖等待救援吧。需要提醒一句的是,水中抛锚的车辆只要没有二次点火或长时间浸泡,一般几百元就可以修复。反之,你懂的——几万大洋伺候。

  涉水实力几何 教你几招做到心中有数

  如果是开牧马人的车主,对爱车的实力肯定胸有成竹;如果是拖拉机,那也可以勇往直前;如果是台压路机,那积水什么的就更加是浮云。但对于一般的家用车,很多车主都对自己爱车的涉水实力心里没底。多少深的积水可以趟?万一趟不过怎么办?很多没有雨天行驶经验的车主大都心里没底。我们以别克君威为例,进行了一番试验,为大家介绍几种简单的评估方式。

  基本的检测标准,主要是看3个部位的涉水高度,即排气口离地高度、进气口离地高度以及车轮半高。排气口高度可以直观反映出水位到达多少这里会进水,但上文已提到这里不太容易导致车辆熄火。唯一需要在意的是若是淹得太深,灌入的水会永久性地损伤三元催化器。

  车轮半高被很多人拿来作为能否通过积水的标准,这其实没有什么科学性,但车轮的高度反应更加直观容易判断,许多车主的经验证明这种保守估计的可行性。以别克君威为例,我们测量的排气高度为31.5cm,车轮半高为32.7cm。试验中,车子在水深32cm左右的积水中通过没有任何问题。可见君威的车主,在水深达到车轮一般高时可以放心通过。

  进气口高度是车辆涉水的极限指标,一旦进气口进水便会直接导致车辆熄火。严重的则是发动机进水直接损坏。我们用来试验的别克君威轿车,进气口位于发动机舱内的车身纵梁上,开口向下。而空气滤芯位于进气口上4—5厘米左右位置,所以进气口进些水也不会涌到空气滤芯上。经测量,进气口离地约为62厘米。也就是说,这就是君威的涉水极限。此高度与车轮的轮毂顶端大致相同。虽然离空气滤芯还有几厘米的距离,但当水漫过整个轮毂时,就歇了别再往前了吧,发动机可伤不起。因为一时也找不到此深度的积水路段,我们就没有实地试验,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尝试一下。当然,要小心,我们可不赔哦。(王凯)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陈鑫】
    ----- 汽车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