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汽车频道

汽车消费市场酝酿变局 自主品牌加速布局抢市场

2011年07月21日 10:01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自主品牌加速布局,争抢中低价位市场。记者龙成通 摄

自主品牌布局佛山步伐加快。记者何波 摄

  9月起,禅桂新区域限摩将进入第二阶段,顺德、高明、三水也将陆续启动限摩,中低端车型再次迎来商机。尽管今年上半年全国自主品牌市场份额略有下降,但随着佛山限摩政策的深入实施,佛山的自主品牌也将迎来商机。

  记者走访佛山车市发现,不仅商家陆续启动限摩宣传,自主品牌更加速了佛山的布局,并带来更丰富的车型供消费者选择。

  机遇:汽车消费下沉 自主品牌得益

  尽管今年上半年表现不尽如人意,但随着佛山限摩范围和力度的扩大,主战中低价位的自主品牌将迎来商机。此外,消费群体和购车人群的转变,也会成为自主品牌发展的契机。

  奇瑞汽车利泰集团佛山安奇4S店相关负责人陈美红介绍,去年第一阶段的限摩,该店实现月均过百的销量,而在去年限摩启动初期,更是出现月销突破200辆的骄人业绩。尽管今年车市并不景气,但预计扩大限摩仍将会引发新一轮的商机。全球鹰佛山南海鹏达4S店总经理胡剑锋指出,根据去年的经验,限摩后10万元以内价位的车型将继续受益,而这正是自主品牌主战场。值得一提的是,由于顺德、三水、高明三区是首次启动限摩政策,预计会促使更多人口加入购小车的行列。

  不少商家预言,下一阶段市场主力消费产品,很有可能是更低价位的车型。陈美红说,随着汽车消费下沉,现在中低价位的车型正在逐渐演变为汽车消费的主力市场。当前,一些刚毕业一两年的大学生,也已经迈进购车的行列,入门级别车型,尤其是自主品牌高性价比车型,成为他们的首选。

  禅昌汽车集团总裁雷越宁表示,限摩只是一个契机。基于对市场的深入调查,他判断中低端车型会成为下一个最庞大的汽车消费市场。佛山是一个较为成熟的汽车消费市场,除了换车的商机外,中低收入人群将会成为购车主力军,而且这个群体数量相当庞大。作为首次购车的人群,他们会更倾向于选择中低价位车型,这正是佛山自主品牌发力的契机。

  外来人口购车增多 冲击车市消费观念

  陈美红还指出,随着佛山城市发展,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口来到佛山工作并在佛山购车,这对于根深蒂固的日系车消费观念也会产生一定的冲击。而在全国战局市场份额最高的自主品牌,也因为大量外地人群的进入,迎来一个好的发展机遇。来自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自主品牌轿车共销售293.30万辆,占轿车销售总量的30.89%,日系、德系、美系、韩系和法系轿车分别占22.74%、19.37%、14.26%、8.81%和3.93%。

  动作:实力商家介入自主品牌

  近年来,自主品牌布局佛山的步伐加快。去年5月,佛山市首家瑞麟汽车4S店正式进入海八路。去年9月,比亚迪佛山首家A4网佛山安迪通4S店进驻佛山国际车城。去年12月,广汽传祺两间4S店同时开业。今年3月,全球鹰首家4S店在海八路上正式营业。此外,继帝豪品牌4月进驻顺德大良后,帝豪佛山车城4S店装修工作已进入收尾阶段,开业在即。

  除了加快扩张的步伐和注重建店规模,自主品牌经营者实力越来越强大,其中不乏在佛山拥有多年合资经验的商家。比如,传祺南海平洲店的经营主体为广本最早的经销商,拥有十多年合资品牌的运作经验。而全球鹰鹏达4S店和帝豪鹏威4S店的经营主体为禅昌汽车集团,他们拥有北京现代、福特、东本等多个合资品牌的运营经验。随着汽车消费的不断下沉,佛山有着丰富合资品牌运营经验的商家,进军自主品牌销售终端,也将成为一种商业趋势。

  佛山自主品牌阵营除了经营主体的实力增强外,自主品牌车型上的不断完善,也将让其拥有更多的底气。今年,自主品牌一口气在热销的SUV领域推出多款车型:比亚迪S6上市、荣威W5和吉利首款SUV近期也将上市。

  雷越宁指出,吉利、比亚迪等自主品牌中逐步掌握造车的核心技术,并随着技术的日臻完善,性价比的优势会越来越明显。此外,合资品牌受到管理层高待遇、知识产权所产生的昂贵技术成本等影响,仍很难在性比价与自主品牌形成正面的竞争。

  迎战:合资品牌低价车大增

  陈美红指出,自主品牌在迎来契机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合资品牌低端车型的大量涌现,给自主品牌带来颇大压力。随着中低价位车型的受宠,众多合资品牌纷纷引进更小排量、售价更低的车型。其中,最为成功的例子无疑是重新复活的新奥拓和新赛欧,这两款车型的到来,直接将合资品牌的价格下沉到4万~5万元的区间,在售价上对自主品牌形成强有力的冲击。此外,占据佛山乘用车市场高达10%的东风日产,也带来售价在8万元区间的新阳光车型。罗林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赵婕】
    ----- 汽车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