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汽车频道

如何看待自主品牌车企的“高负债率”(2)

2011年08月02日 14:50 来源:经济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但吉利的态度和目标是明确的。一个在乘用车低端市场苦苦搏击了数年,没有强大市场背景和社会根基的民营企业,如不能抓住国际汽车业调整的机会收购世界知名品牌的技术,获得更高的起点,何年何月才能翻身?从战略上讲,这也是中国汽车工业跻身世界舞台的良机,吉利和李书福为何不去尝试呢?至于收购后怎么办?能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和目的?就要看吉利和李书福的能耐。目前,在经营上,吉利并没有全盘介入,而是像他们当初收购澳大利亚的变速器工厂一样,基本依靠人家原有的经营技术力量,吉利只派驻少量的副手和财务人员,意在消弭文化和心理的隔膜,增强被收购企业的归宿感和自尊,进而实现融合并达到双赢的效果。

  吉利收购沃尔沃不过一年,今后到底会不会成功实现双赢?民族证券汽车行业分析师曹鹤表示,跨国间的车企并购,往往要观察4至5年才能看到效果,眼下谈及这场并购的成败为时尚早。吉利提供的数据显示,沃尔沃轿车公司2010年产销两旺,全球实现销售37.4万辆,同比增长11%,销售营业收入超过180亿美元,全年实现3.2亿美元盈利。今年上半年沃尔沃轿车全球销量同比增长20%,中国销量同比增长36%。公司今年一季度的盈利6.4亿瑞典克朗(约合1亿多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8%,这是公司连续五个季度以来持续盈利。今年沃尔沃还计划提供新就业岗位1200个。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拿宝马和奔驰的增长率来质疑。

  眼下,既然吉利已花巨资收购了沃尔沃,对中国汽车业和吉利乃至整个自主品牌的形象影响是正面的,而且只要能够成功,就会大大促进中国汽车工业和吉利的发展,我们就应该肯定。至于企业缺钱,其自有解决的办法,中国现在的筹资渠道很多。如果3年以后再来评价吉利和李书福收购沃尔沃是否正确,恐怕要准确得多。

  “后来者”可能更多

  事实上,由于发债而被舆论推向风口浪尖的车企,吉利并不是首家。早在去年,发行中期票据以筹集18亿元资金的奇瑞汽车,在募集说明书中就说,其近3年毛利率都有所下滑,而资产负债率持续徘徊在70%以上。当时有声音称,高投入、高成本、低盈利的经营模式正是奇瑞汽车迟迟难以登陆资本市场的原因。

  其实不惜露出“家丑”去发债的吉利,只是眼下中国自主品牌车企艰难生存的一个缩影。过去两年中国车市的井喷式发展,让大部分车企都驶入了扩张的快车道,动辄几十亿元的资金投入、几十万辆的产能建设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就在产能扩张方兴未艾之际,车市却迎来了2011年的市场调整,于是融资就变成了大部分车企必须直面的现实问题。

  然而,车企们找钱的道路似乎并不顺利。今年1月7日,长安汽车启动了40亿元的定向增发计划,由于增发前夜股价跌破发行价,最终只完成了35.08亿元的融资目标;因为资金紧张而匆忙回归A股的比亚迪,为保证顺利融资,在路演后悄然将每股发行价从27.75元调低至18元。

  宏源证券的分析师指出,国内汽车企业资金链大都紧张,而债券市场较股票市场更能得到投资者的认可,且在各种债券品种的发行上,国家对产业债是相对持鼓励态度的。虽然发债可能意味着车企要承担较大的舆论压力,但相对于无法完全完成融资计划的风险,继吉利后发债的车企可能会更多。(记者 李铁铮)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陈鑫】
    ----- 汽车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