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价风潮,始作俑者到底是谁?
前周记者分析了2011年豪华车阵营的火热销售形势,将豪华车称为今年当之无愧的主角。既然是主角,“片酬”肯定是汽车市场这部大戏中最贵的,这不仅代表着实际车价,更像是大牌们拍戏中途向制片方漫天要价,这也自然嘛,谁叫人家不愁卖呢?于是,你懂的,就有了今年号称史上最疯狂的“加价风潮”。
购车者和经销商“攀比”加价
记者一位黄姓朋友3月在奥迪4S店订购了一台奥迪Q5,加价3万元还要等车,他当时比较了其他4S店5万元的加价,立马就在合同上签了字。如今已是8月初,Q5仍未到手,经销商的回复是白色缺货,如黄先生答应,他们愿意订金原款退回,另外还补上2万元。经销商如此“慷慨”让人倒吸一口凉气。的确,现在愿意加价6万元的客户大有人在。提车遥遥无期,黄先生只能自吞苦水。
宝马的销售境况就更让人兴奋了。除3系外,BMW几乎全系加价,就连上市不久的X1,销售人员也气定神闲地起码要额外加价3万元。龚小姐对3万元加价不怎么在乎,她认为反正豪车都加价,要加就加吧。
而几万元的加价相对于保时捷卡宴车型来说,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武汉保时捷中心一位销售人员对记者说,有位客户其貌不扬,非要最快时间提卡宴,面对20万元的加价他想都没想就马上刷卡,还补上一句,“如果加30万元能不能当场提车。”
加价,增配,谁导演了这场戏?
到底是中国人的豪气造就了豪车市场的加价风潮,还是经销商另有不得不加的苦衷?记者就此采访了数家豪华车经销商,他们向记者透露一二。
一是经销商自行加价。一个品牌少则几款多则上十款车型,热销车型毕竟是少数,当订单数大于进货数时,经销商则会针对热销车型提出相应的“加价规则”,这样不仅使供求关系趋于平衡,也加大了自身收益;新车上市也是经销商加价的好时机,产能初期不大,或是经销商拿货偏少,都可成为“加价”背后的理由。
二是厂家增配加价。每年各大车展成为各厂家吸引潜在客户的重要平台,某款新车车展亮相,即使并未见到真车,很多客户就已愿意拿出大几十万元来购买。这样,原来较低的定价完成了它的“使命”,接下来厂家并不会提价,而是在车内加装配置,以此提高新车推出时售价。以路虎“极光”为例,原本定价60多万元,眼看如此火爆的销售形势,厂家在该车真正上市时,也许就将最低配置的车型提价到70万元以上,理由则是增配。
如此“有价无车”的营销方式基于比较火热的销售前景,当然也会流失部分预购者,不过真正想买的人还是会觉得加几万元换个导航或是全景摄像头之类,总比硬加现金来得舒坦。
加来加去,伤了还是赚了?
一款本就加4万元配置的豪车,在4S店又加价3万元出售,中间再有人“竞争”提车,最后这款车莫名其妙“被增值”近10万元。如此看来,似乎厂家、经销商、购车者都成了这场“加价风潮”的策划人和参与者。如果说前两者能从中获利的话,后者却显得有些被动和无辜。
祝先生刚提了加3万元现金和4万元配置的新宝马X5,人脉较广的他相信这已是提这款车的最低价格,且他定的白色被告知要等至少3个月,但不到2个月他就提到车了,他非常满意。他说,当时就有人愿意多加3万元和他“抢”这台车。“幸亏提车来得准时,不然还不知道被谁开走了。”他表面笑得有些得意,但内心呢?
记者走访发现,愿意在原加价上再多掏钱的购车者,多半是为了尽早提车。尽管富人们对于期房的等待已习以为常,但他们对豪车的驾驭欲望远大于住套别墅,这可能是因为车标的魅力比门牌号来得更犀利吧。还有部分人是为了体现自我实力,越早提车,似乎和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富裕程度划上了等号。
越火越加,越加越火。今年的“加价风潮”就像干柴遇烈火一样让豪车市场极为火爆。
尽管“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但受伤的究竟是谁呢?
见习记者/吴怡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