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汽车频道

评论:公车改革 自主车企如何得益

2011年08月10日 15:19 来源:新民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今年人大和政协两会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11年公务车辆购置及运行费等支出原则上零增长,切实降低行政成本”。

  零增长,意味着2011年将维持2010年的车辆购置及运行费用,那么2010年的公务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又是多少呢?根据中纪委、公安部、监察部和审计署2007年的一份调查,至该年11月30日止,中国公务车共5221755辆,这些车一年消耗达4000多亿元。

  三年多来,公务车总量和所耗费用只增不减,恐怕是铁定的事实,已经或即将晒出的中央部委和地方政府帐本,可以佐证。已经晒出的部分中央部委车辆购置及运行费用,绝大多数超出列支,如国税系统14.86亿元、海关系统4.58亿元。地方政府晒出的公务车辆购置及运行费用,虽还凤毛麟角,但北京市政府率先晒出的市级党政机关、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公务用车2万多辆,购置及运行维护费高达9.1亿元,其中购置费3.3亿元;如果连同区级公务车,有权威人士说至少6万辆,购置费就要10亿左右;更有央视(CCTV)说,北京公务车70万辆,购置费自然高得瞠目结舌。

  2010年全国公务车购置费又是多少呢?从公务车购置及运行等费用的实际比例大约1:3推算,公务车购置费应该不少于1000亿元。还有历史数据,上世纪90年代后期,全国有350万辆公车,如今增加到522万辆;2005年全国政府采购公车花600多亿元,2006年突破700亿元,一年增加100亿元,2007—2010年4年里,按年均增加100亿元,2010年的车辆购置费自然突破1000个亿。

  上个世纪,由于私家车尚未占主导地位,所以那时也未使用“公务车”概念。1994年中办和国办联合颁发的文件只称“党政机关汽车”,即《关于党政机关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规定》。尽管2004年国管局印发过《中央国家机关公务用车编制和配备标准规定》,但较长时期来,公车购置和运行中的弊端依然显露无遗,“车轮上的腐败”,总是饱受群众诟病。突出反映在几个方面:超编制超标准配备和豪华装饰屡禁不止;使用经费举高不下,通常一辆公务车每年的运行成本(含司机工资、福利)至少6万元以上;公车私用成为严重顽疾,办公事三分之一,领导干部及亲属私用三分之一,司机私用三分之一。关乎公车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

  中央于今年初下发了《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办法》,财政部随后出台《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预算决算管理办法》,业界普遍认为,这是新一轮公车改革的标志性文件。温家宝总理在3月下旬的国务院第三次廉政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已经具备公务用车配备使用制度改革的条件。4月下旬,中央召开了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并成立中央公务用车问题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监督检查公务用车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的贯彻落实情况。

  新规与旧规比较,一般公务用车(因为省部级、副省部级领导和一般公务用车配备标准有别)配备使用的管理突现四大亮点:一是配备的排气量从2.0下调至1.8升以下,二是价格上限从25万元下调至18万元,三是公务用车使用年限从5年改为超过8年方可更新,四是党政机关原则上不得配备越野车。

  一方面出台更明晰的公车改革新政,一方面自主品牌车市下滑。这与公车改革新政执行不力、公务车采购不作为,难脱干系。2005年自主品牌汽车总算进入公务车采购视野,2009年《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提出“政府采购自主品牌比例不低于50%”,2010年和今年21家自主品牌车企的60多款轿车入围公务车采购名列。

  有人算过这样一笔账,如果把每年公务车1000亿的采购大蛋糕分一半给自主品牌,就是500亿元,意味着不少自主品牌车企,每年能从政府采购中分得几十亿甚至更多销售规模和市场份额。然而,“入围”只是一种名分,政府采购并没有落到实处。今年自主品牌小汽车市场份额不增反降,即使已经形成批量的轿车车型,无论是中级中高级车,还是普通型车,销售都不理想。与上年同比,一汽奔腾、上汽荣威和MG,以及奇瑞,都是清一色的零增长或微增长;吉利总体上虽有7.21%的增速,可原先热销的自由舰和金刚都呈滑坡为负增长;东风风神、比亚迪和华晨骏捷依次下降8.5%、21.88%、23.30%。车市的现实,令入围公务车采购名列的自主品牌车企尴尬和失望。

  自主品牌进军公务车市场的严重失利,与企业自身的不作为,也有干系。自主品牌中级车、中高级车市场的拓展,既要努力突破公务车市场的瓶颈,又要在私家车市场上花力气。一味地求助于政策的支持和支撑,是做不大市场的,对此自主车企应有清醒的认识。有自主车企坦承:“自主品牌给大家留下的低质低价印象太深刻了,没有品质和技术的突破,光靠吆喝是不行的。”“自主品牌即使定位中高端,与合资企业的同类产品比,现有产品优势不明显,尤其是动力总成、油耗和产品性能等关键指标,对品牌美誉度支撑不足。” (张伯顺)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魏巍】
    ----- 汽车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