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汽车频道

媒体评论:以平常心看待车企合资自主

2011年10月13日 09:25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不知什么缘由,最近关于合资自主的文章不少,微博也有相关话题热议。算是狗尾续貂吧,也来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按照经济学界“唯市场论”的观点,凡是被市场接受的,有利于企业发展的都应该被认可。合资自主作为中国汽车工业的一个独特产物出现有其合理性,这是毋庸置疑的。

  广本曾何等如日中天,但受累于本田既定的小企业思维方式,产品线严重短缺,加上日系车企的战略重心长期放在美国,导致在华合资企业竞争力每况愈下。在此背景下,推出一个仅仅面向中国市场的全新品牌,不但满足了中方对自有品牌和新产品的渴望,又延续了老车型的生命周期,还不会伤害母品牌,且因为技术源头掌握在外方手中,可进可退,合资自主便成了一个大家都满意的方案。

  上汽通用五菱推宝骏品牌的原因更复杂,上轿车是这个国内第一大微车企业的夙愿,也是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必修课。鉴于通用和上汽更深入的合作态势,以及五菱历史形成的自主基因根深蒂固,宝骏的诞生少了相互妥协,更有水到渠成的感觉。

  这两个合资自主的先行者,之所以选择了不同于其他合资企业的发展模式,源于各自企业发展的特殊性,并不能将此作为合资自主推而广之的样板,甚至将合资自主拔高到合资模式第二春的高度。

  姑且不去追究“合资自主”这个概念本身就充满悖论,是一个不伦不类的名词。就目前合资自主全面扩大化的态势看,已经到了整个行业集体掩耳盗铃的程度。在决策部门描绘的自主占比50%的红线下,上汽、东风的负责人已经在公开场合宣讲,合资自主的销量贡献属于自主范畴,并在东挪西凑的复杂计算后,洋洋自得成为“自主达人”。

  在合资自主扩大化的叫嚣声中,最卖力气的是相关政府主管部门,合资企业若想扩大产能,新工厂立项必须有合资自主和新能源作为必备条件。老外们以极大的抵触情绪不得不接受了合资自主,然后细细思量,忽然乐开了花。

  老外们抵触的原因是怕技术泄漏,但源头掌握在自己手中,风险并不大。中方对技术的窥探已经20多年了,最早参与合资的一汽、上汽当年打的旗号就是“市场换技术”,但事实证明,搞自主还得靠自己,跨国公司绝不是白求恩。20多年的合资没有实现技术转移,合资自主就能达到目标,这不过是掩耳盗铃罢了。

  对于跨国汽车公司而言,真正对他们构成威胁的是吉利、奇瑞等中国本土品牌,否则菲亚特掌门人马尔乔内就不会高声叫嚷中国汽车威胁论了。就目前看,中外汽车品牌尚未到一决高下的程度,老外们还不屑弯下腰来自贬身价和吉利、奇瑞对决。雪佛兰赛欧、现代瑞纳、日产阳光等售价已经与自主品牌接近,但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如果能丝毫不伤害自身品牌,又能将吉利、奇瑞等扼杀在摇篮之中,合资自主定然是一支奇兵。

  作为中国汽车的一大怪胎,决策部门力挺合资自主扩大化好似一部阴谋论大片。最近,发改委相关领导就合资自主表态说:“合资企业推出自主品牌产品,或者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都属于企业自愿行为,不是谁逼着他们这么做的。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因为他们都希望在中国长期发展。”

  这是一个新的论调。对待合资自主政府主管部门说不强制了,但是否还鼓励,尚不明确,但能够明确的是,这一定不是一个可喜的现象。

  对于已经存在的合资自主品牌,我们要了解其诞生的土壤是什么,并对其发展模式报以理解的态度,因为竞争是不可避免的,凡是有利于汽车市场良性发展的,我们都应该认同。但是,认同不等于鼓励,不等于全面扩大化。我们要清醒地意识到,发展自主品牌必须回到基础研发、核心技术攻坚的正道上,没有任何捷径可走。

  以平常心看待合资自主,它仅仅是合资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一种手段罢了,与自主汽车的发展关联并不大。(马连华)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赵婕】
    ----- 汽车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