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汽车频道

入世十年:汽车生活难以抗拒的喜与忧

2011年12月16日 11:46 来源:扬子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十年前,当中国徘徊在世贸组织大门外时,汽车产业就成为外界最为担心的行业。十年过去了,当年被赋予最悲观预期的中国汽车业交上了一份让人欣喜的答卷。2009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1379.10万辆和1364.48万辆,首次突破1000万辆大关,首次超越日本和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市场。

  黄金十年 中国车市数倍增长

  2001年,私人汽车消费政策刚刚放开,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少部分富裕阶层是汽车消费的主体,很多人看着街上的富康、捷达、桑塔纳,梦想着有一天自己也能驾驭其中一辆。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2001年,全国私人轿车保有量不足300万辆;2010年底,全国私人轿车保有量达到3443万辆,预计今年年底将超过4200万辆。

  2009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消费市场。2010年,世界经济处在危机恢复期,中国车市却依然实现着高速增长,中国汽车产量在全球的比重也从2000年的3.5%增加到2010年的23.5%。今年中国车市增速大幅回调,但业界预计全年仍能达到约10%的增幅,新车规模将接近2000万辆。入世10年,中国车市已呈现近10倍的增长。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计,今年国产轿车销量将超过千万辆,其中大约80%为个人购买。也就是说,平均每天有2万多辆轿车进入寻常百姓家。进口车得到长足发展,从2001年的5万辆到了2010年的77万辆。与此同时,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也后来居上,2008年时还是18万辆,而到2010年其总量已达到363万辆。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董扬认为,目前部分大城市汽车保有量相对饱和,但是大量二三线以下城市,以及广大农村市场,私人轿车保有水平还很低。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中国汽车市场将继续保持较快发展。

  放开市场 汽车品牌百花齐放

  2001年中国入世,中国遵守承诺放开了汽车市场,汽车关税从3位数降至13.4%,同时引入了大量外资,一批合资企业成立。国际汽车大品牌纷纷进驻中国市场,切分这块诱人的“蛋糕”。从2006年开始,中国的大街上,不再是之前满眼的桑塔纳和捷达,取而代之的,是华晨宝马、一汽大众、广州本田、东风雪铁龙等众多合资品牌。据统计,2002年在中国上市的轿车不到40种,到2010年,中国市场则有超过180种汽车销售。

  在开放的过程中,一大批自主品牌车企也在快速成长,吉利、比亚迪、长城、奇瑞车企正是乘着入世的东风壮大起来的。众多自主品牌汽车进入市场,给消费者更多的选择,加剧了市场竞争。五六万元的吉利将夏利从10万元的高位拉下,且打破了轿车价格链。在比亚迪f3等车型的影响下,如今车市的小型车低至四五万元;家用紧凑型车的价格进入了10万元以内;中高级车价格则稳固在16万-23万元区间。

  一汽、上汽、广汽、东风、长安等国有车企在产能上已经堪比国际一流的汽车企业,吉利、比亚迪、长城、奇瑞等一批自主车企亦风生水起。汽车产品的丰富不仅带给了中国消费者更多的选择,国产化的深入也使得消费者得以购买到性能更加优越、价格更加便宜的汽车。

  技术滞后 自主研发能力亟待提升

  入世十年后,国外车企的进入带动了内资车企的成长,进而带动了相关零部件产业的细分化和大发展,中国汽车产业有了完整的产业链。但遗憾的是,市场的快速成长并没有带来技术的同等进步。

  早在大众、丰田等品牌进入中国市场之初,包括一汽、上汽、东风等合作伙伴在内的合作伙伴纷纷打出了“技术换市场”的口号。但遗憾的是,入世十年以来,尽管中国车市成长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合资方亦赚得盆满钵满,可中国汽车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品牌建设却没有如预期般快速成长起来。

  一位车企高管透露,此前,中方车企与外资合资受到1:1的合资比例限制(即在双方的合资企业中,外方出资不能多于50%),在这一预设的天花板下,很多积极元素不能调动起来。十年合资历程中,中方50%的出资几乎限制在土地、劳动力与资本,分到的也只有利润,对自主研发能力、技术与品牌建设贡献微薄,中国汽车业也没有形成真正的核心竞争力。由于品牌与核心技术竞争力不够,中国汽车企业在出口环节主要面向欠发达地区,且出口比例较低。

  与此同时,中国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也引发了能源消耗、环境污染、交通安全和城市拥堵等一系列问题。未来十年,如何提升品牌与研发能力?如何建立舒适的用车环境?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远无止境。(付静)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魏巍】
    ----- 汽车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