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社会凸显堵车困境 拥堵费能否治“顽疾”
在春节及经济增速放缓等因素影响下,我国1月份的汽车销量出现大幅下滑。尽管如此,我国大部分城市拥堵加剧的现象仍未改变。专家认为,我国已基本进入汽车社会,但交通方面的配套仍不相称,以收取“拥堵费”来缓解交通压力仍存在很多困难,在公共交通设施不够完善的条件下,需谨慎使用。目前,精细化疏导交通、加强公共交通建设应是治堵的主要手段。
汽车销量放缓 拥堵继续恶化
为能开着车回家过年,济南市民刘伟年前花12万多元买了一辆车。“身边的同事、朋友,好多都买车了,自己家离单位远,买个车上下班也方便,不用再天天坐公交车被挤成柿饼子了。”他说。
身边有车的人越来越多,但近期的汽车销售增速却并不乐观。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12年1月我国乘用车销量有所下降,当月共销售116.06万辆,环比下降15.22%,同比下降23.81%。
尽管产销增速出现下降,但我国的机动车保有数量仍在增加。据公安部交管局信息,我国机动化发展迅猛,截至2011年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为2.25亿辆,其中汽车1.06亿辆;全国机动车驾驶人达2.36亿人。
按照国际通用标准,一个国家100个家庭中有20个拥有汽车,就进入了汽车社会。按照去年年底数据,国内4亿家庭的汽车保有数量超过了5:1所要求的8000万辆的数据,达到国际公认汽车社会的标准。
汽车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城市交通拥堵。“三年前,济南的堵车现象还不是很严重,但现在已是天天堵,堵车的时间也不确定,特别是周末能从9点堵到21点。”济南正大出租车公司司机王师傅说。
记者采访发现,目前的堵车已不再是大城市的“专利”,一些县城,甚至是经济发达的乡镇也已开始堵车,主城区内的道路普遍面临巨大交通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