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内潜伏隐形威胁 相关行业标准缺失(2)
新车除污染需半年
在购买新车后的半年内,污染防范工作都不能松懈。首先,勤开窗通风就是最基本的,出行时,最好每半个小时就开窗通风一次,让车内更换新鲜空气。在不得不关窗时,也应打开外循环。
有些车主为了掩盖气味,会买来香水瓶放在仪表台上,可是这样做不仅掩盖了实际的污染程度,而且劣质的香水中也含有苯类、醛类等致癌物质,使得车内空气污染变本加厉。有些车主喜欢在车内放些毛绒玩具,可是有许多玩具饰品都可能含有甲醛等物质,车主应谨慎选择,并控制数量。
在平时,应在车内多放一些活性炭或者竹炭包,另外还有些改善污染的用品可以选择,如甲醛净化剂、车载负离子净化器以及光触媒等等。吃剩下的柚子皮、橘子皮也可以废物利用,因为它们也可起到吸收异味、防霉的功效。
>>解读
标准出台曾举步维艰
《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的出台,对于国内汽车相关标准的制定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据调查,由于国内没有相关的标准要求,国内汽车厂家使用的标准多数参照国外汽车品牌的标准参考制定,而标准的缺失也为车主的维权增加不少难度。
早在多年前,国家相关部门就已经牵头制定相关标准,但由于检测技术困难、实施阻力大等问题并未取得实际性效果。2008年颁发实施的《车内挥发性有机物和醛酮类物质采样测定方法》为车内空气质量检测提供了方法,但并未为如何判定车内空气污染物超标提供依据。2009年底,酝酿多时的《车内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浓度要求》开始向社会征求意见,但“强制性”还是“推荐性”的争议不绝于耳。
2011年10月,《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终于获得环境保护部的批准,将于2012年3月1日开始实施。虽然《指南》并非强制实施,但却为汽车厂家、消费者提供了参考性的标准,迈出了国内车内空气质量标准制定的重要一步。
>>车企反应
厂家执行标准各异
虽然标准并未开始实施,但记者在调查多家汽车厂家后发现,各大厂家对此标准都十分重视。据调查,由于国内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汽车厂家在生产过程中都按照自己企业制定的标准执行,而这些指标多数是参照国外汽车品牌的标准制定。业内人士指出,国外的标准不一定适应国内的情况,而标准的不统一导致部分汽车品牌车内空气质量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上汽技术中心内外饰工程副总监王琼表示,上汽一直拥有自己针对车内空气质量评价的标准,只是该标准与即将出台的《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评价准则有所不同。上汽的评价标准主要针对甲醛等多种污染物在内的总挥发物和气味的控制,而新标准一共包括苯、甲苯、乙苯等多达八大项指标的控制。
北京现代相关负责人表示,此前北京现代的车型都是按照韩国的标准进行控制,北京现代也一直在跟踪国家制定的标准,其实北京现代遵照的标准并不比《指南》里规定的低,但由于评价准则的不同,可能在个别指标上有所出入,这也是国家制定统一的标准的原因所在。
“虽然标准并非强制执行,但这只是时间问题而已,国家制定《指南》是为了给汽车厂家一个响应的时间,”北京现代相关负责人指出,公司已经开始按照国家的标准规划未来新产品的生产。
上汽王琼则表示,早在评价指南的讨论稿出来时,上汽就对该指南进行了广泛讨论,并对生产的产品进行摸底抽查,均未发现问题,但由于检测结果与气候、质量等有密切的联系,为此上汽已经申请费用购买专门的检测设备,以后将进行月度抽查,尤其是对零部件进行定期检查。
“短期内,我们要求供应商延长零部件的库存停放时间,以便增加污染物的挥发时间,我们还从源头上加大对环保技术材料的应用。”王琼表示,车内空气最大的污染源主要是黏接工艺和发泡工艺,为此上汽将使用更环保的材料,并持续进行对新工艺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