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自达汽车关键时刻气囊“歇菜” 鉴定遭遇瓶颈
卖车时是卖点 撞车时要触点 一起车祸引发气囊标准讨论
一辆马自达睿翼轿车在高速路上发生事故,车上人员一死三伤,车辆几乎报废,然而车上的4个气囊和2个气帘却都临阵“歇菜”。事后,车主以汽车存在质量问题将4S店和厂家诉至法院,索赔车上人员损伤费用50余万元。昨天下午,该案在朝阳法院开庭。厂家说这是“正常情况”。
记者注意到,近几年本市因安全气囊无法保障安全引发的纠纷不断,但多以消费者败诉告终。专家分析认为,汽车鉴定困难以及缺乏统一的国家标准,往往令消费者在举证上处于不利之地。
关键时刻气囊“歇菜”
去年7月1日中午,23岁的吴先生开着刚买来3周的马自达睿翼轿车,载着朋友行驶至长深高速公路深圳方向时发生交通事故。当时车上包括吴先生在内一共乘有4个人。
事发时,吴先生在高速路上超车,与左侧车道内的一辆桑塔纳轿车右前侧相剐,车子失控撞上了高速路的右侧护栏,后冲出护栏摔入路边沟中。
事故中,后排的一名乘车人被甩出车外死亡,吴先生和另外两名乘车人受伤严重。吴先生被认定承担事故全部责任。
剧烈的碰撞使得车辆近乎报废。从照片上可以看出,马自达的左侧周身已经撞烂,前脸保险杠被撞掉,杠架变形,挡风玻璃也已破损。
然而在这样的撞击下,车上的4个安全气囊和2个侧气帘竟然没有一个弹出,这令吴先生难以接受。
昨天在法庭上,关于气囊为什么没有打开,一汽马自达公司只称“未达到触发条件”,气囊未打开“属正常情况”。尽管庭后记者一再追问,但该公司代理人始终未对气囊触发的条件作出任何解释,只让记者详见用户手册。
4S店销售顾问刘某出庭作证时表示,根据他的理解,车子只有在外部触点遭受正面撞击时才会点火引爆,气囊才会弹出来。但事故车设有几个触点?需要多大的力度才能把气囊撞开?他也不清楚。
因吴先生一方的证据尚未交齐,昨天庭审只进行到一半。
难道撞车还要瞄准?
近几年,本市因安全气囊未能及时弹出造成人员伤亡的诉讼不断,但消费者胜诉的不多。
2009年2月9日,王先生驾驶某品牌车在京张高速公路上行驶时,为躲避其他车辆,开车直接撞上道路中央的护栏,车辆损毁严重。副驾上王先生的女友在系有安全带的情况下,仍因撞击到头部不幸身亡。然而在撞击过程中,车上气囊却未打开。
2010年12月,杨先生驾驶某品牌车发生严重事故,车辆被撞报废,但车上气囊却未弹出。
记者注意到,在涉及气囊的多起诉讼中,“撞击角度不对”或“力度不够”几乎成为商家或厂家通用的抗辩理由。
“难道撞车还得瞄准了再撞?”昨天庭审结束后,吴先生的母亲告诉记者,事发后她找被告理论,也被告知是撞击角度不对、力度不够。但这种解释,吴母表示她理解不了。
记者注意到,在很多车型的用户手册中几乎都有这样一条“严重正面碰撞会引爆前安全气囊”,但什么样的碰撞才算“严重”,消费者还是不知道。
鉴定遭遇瓶颈
北京市律协交通管理与运输法律专业委员会主任张金澎告诉记者,气囊在什么情况下起爆,取决于撞击角度、撞击位置、撞击力度等很多因素,这是一个技术问题。在这方面厂家都有自己的技术标准和技术要求,与车辆损毁的程度并无关联。
汽车遇到事故时,气囊是否应该打开,关键要看是否达到了气囊的起爆条件。当消费者和商家对此意见不一致时,一般只能通过鉴定来解决。
可问题是,现在鉴定本身就是一个难题。
张金澎主任和汽车维权律师蒋苏华都这样告诉记者,事实上,很多鉴定机构并不愿意进行这种鉴定。
蒋苏华律师说,任何一辆新车的产生往往要经过很多实验,在实验中汽车生产企业通常会跟鉴定机构进行合作。基于这种业务合作关系,一些鉴定机构在碰触到这类问题时,往往会采取回避的态度。
张金澎主任也认为,我国缺少独立的第三方鉴定机构,目前市场上的鉴定机构与汽车生产企业之间都存在着微妙的联系。
除了鉴定机构难找外,鉴定费用高也是一个门槛,这在很大程度上给维权者也带来经济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