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自主品牌应战公车采购机遇:进步良机不可失

2012年04月09日 10:09 来源:科技日报 参与互动(0)

  有人做过一个比喻,《2012年度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选用车型目录》的出台,好比天空中飘来了一朵雨做的云,但是雨到底会落到哪里,滋润哪块田地里庄稼,却还是未知数。

  在了解了自主车企对于《目录》的看法和期待之后,我们把目光聚焦在自主品牌如何抓住发展良机的问题之上。

  公务车采购措施盼细化

  入围《目录》的共有25家车企412个车型,有的车企数十个车型入围,挟数量优势攻城略地。但能否得偿所愿值得探讨。一个问题呈现在搭建面前,公务车采购的具体操作标准是什么?

  “双18”是“一般性公务用车”的上限标准,而国内公车采购历来是“就高不就低”,省厅局级(包括地市级)官员肯定会照着含税价格不超过18万来采购,那么低一级别的县处级官员呢?再往下还有乡镇政府公务用车,又该是什么标准?

  在“双18”标准之外,还应该有更细化的操作方法,否则,《目录》中众多1.0L-1.6L的车型便会无人问津。在此背景下,营销专家史福山对记者表示,目录在涉及不同级别的政府购车上还没有细分,“标准细化才更具有可操作性”。很多自主品牌车企也表示了类似观点。

  长城汽车的观点很具代表性,其营销副总商玉贵表示:“开始听到这个消息时,我们都很高兴,但仔细了解内容后发现,目录只是针对普通公务用车。”他表示,作为提供特殊行业车辆采购的长城汽车,公务采购车辆在销售中的比重只有6%—7%,而这在国内汽车行业中已是十分高的占比。此外,商玉贵认为,公车采购的透明度及监管力度,都是目前所不确定的。

  产品追求更精准定位

  中国汽车市场经过10多年的激烈竞争,自主品牌乘用车在安全、舒适、环保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虽然与合资品牌仍有差距,但完全可以满足公车用户需求。

  “除了双18的硬性规定以外,公务车还特别注重性能优良、低碳环保、技术先进,讲究舒适度和外观气质。”史福山这样总结公务车的需求特性。谁能把这些特性最大限度地融入自己的产品中,谁就能赢得公务车的市场机会。

  比亚迪成都大区经理邓科表示,要想在公务车市场分得一杯羹,自主品牌的发展最终还是要植根于消费者,关键还是汽车企业要尽快提升产品品质、推出更多有竞争力的产品、做好售后服务,让消费者实实在在感受到自主品牌的进步。

  比亚迪此次有多款产品入选目录,其中G6这款车搭载了比亚迪自主研发的涡轮增压缸内直喷发动机和双离合变速器技术,代表了比亚迪最新的技术水平,也让自主品牌在传统动力总成方面与世界同步。新3系则搭载了国内自主品牌第一款也是唯一一款拥有VVL(可变气门升程)技术的发动机。

  另一家自主品牌车企华晨也获得了多个机会,其中新晋问世的中华V5作为华晨汽车依托“高品质技术联盟”的全新力作,集时尚造型、越级安全、自由操控和经济节油四大优势于一身,是一款荟萃领先设计与科技的精品都市SUV。

  用服务构造自主品牌

  提起公务车,红旗、皇冠、奥迪便会浮现在很多人的脑海,这些品牌和车型分别代表了过去公务车采购从国产到进口再到合资的不同时代,我们可以举出若干个案例,来说明公务车市场对于迅速树立品牌的重要意义,而今当这样的舞台搭建在自主品牌汽车企业面前时,如何让战机变成战果,自主品牌车企除了努力提高技术以外,都把力量投注到了服务上。

  与合资品牌公务车相比,自主品牌的一大优势是服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整车质保普遍高于合资品牌,二是维修保养成本低,这对于抑制公车开支非常重要。

  以上汽荣威为例,它是自主品牌最早提供3年8万公里整车质保的,凸显了对自己产品的自信。2011年,上汽自主品牌在国内首创“宅急修”服务,针对一二线城市和三四线城市的不同区域特性,分别推出上门服务和巡回服务,不需要上线的维修项目都可在用户住所完成,不仅方便了用户,更有效降低了使用成本。“宅捷修”这样的创新服务模式不仅能给消费者带来更多服务附加值,同时也将为自主品牌提高品牌竞争力,迎战合资品牌创造绝佳时机。

  “公车采购新政的可持续性,也是对自主品牌汽车质量的考验。目前,随着长城保有量提升,加强售后服务是目前的重点工作之一。” 长城汽车相关人士表示,“长城汽车将建立行业一流服务体系,针对“快、好、值”三个维度展开,争取实现2012年顾客满意度超过行业平均值。”(记者 陈彬)

【编辑:魏巍】

>汽车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