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耐德电气中国进阶之路:实现共赢
从80年代就进入中国,施耐德电气有幸成为改革开放的亲历者,参与并受益于中国的巨变,从渤海之滨一家不足百人的小型合资工厂起步将中国发展成为其全球第二大市场,从最初专注于中低压配电及工业自动化,发展成为今天的能效管理和自动化领域的数字化转型的领导者。
1987年,施耐德电气在天津成立了第一家合资工厂
改革开放的参与者与受益者
伴随改革开放出生、成长的几代国人,都还留有童年里停电后打着手电更换保险丝的记忆。不知不觉中,更加安全、便利的断路器取代了保险丝,配电箱取代了闸盒,成为家庭中的必备物品;而保险丝也像小人书、收音机等老物件一样,在生活的日新月异中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将断路器引入中国、结束保险丝时代,正是施耐德电气进入中国后所做的第一个创新。
中国首个获得国际认证的断路器产品
无论施耐德电气在全球的快速发展,还是施耐德电气在中国的行进之旅,都离不开对创新的坚持。
20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创新成为施耐德电气加快融入中国的催化剂。凭借领先的中低压配电及工业自动化产品,施耐德电气有幸参与了众多中国能源和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为三峡工程、西气东输、南水北调、岭澳核电站等重大工程提供设备和服务。施耐德电气的中低压电器、变频器、接触器等产品大量运用在国内经济建设中,促进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中国研发中心也在这个时期悄然成立,开始探索进口产品本土化,为之后大放异彩的“中国原创”积淀人才和技术能力。
“善用其效,尽享其能”,这句曾经的品牌口号,让施耐德电气能效管理专家的形象深入人心。彼时正值中国“十二五”规划落实节能减排的关键时期。施耐德电气将前沿的能效管理理念,比如“主动节能增效”、“全生命周期能效解决方案”、100多套节能增效解决方案以及300多种节能增效产品等引入了能源与基础设施、工业、数据中心、商业楼宇和民用住宅五大市场。这刷新了各行业对节能增效的认知——节能可以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甚至优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
21世纪是中国吹响复兴号角的时代。中国来到世界舞台的中心,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建国60周年、上海世博会、G20杭州峰会都受到全世界的瞩目。在能效管理和自动化领域的深耕让施耐德电气在这些国内外活动中备受认可。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结束后,施耐德电气的工程人员收到鸟巢现场总指挥部负责人的感谢短信:“谢谢,开幕式的成功也有你一份!”。这不仅是对施耐德电气节能增效解决方案的认可,更是对项目团队业务专业性与可靠性的褒奖。
近些年,随着万物互联时代的到来,以及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变为高质量发展,施耐德电气开始探索“数字化”创新,用数字化为更多实体经济中的行业、企业赋能,共同发掘物联网的价值。2016年底,施耐德电气在中国推出了全新的基于物联网的架构和平台EcoStruxure ,广泛应用于家居、楼宇、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及工业等终端市场,加速行业数字化转型。与此同时,施耐德电气用成熟的细分行业市场洞察、应用与实践深耕新兴行业市场,包括食品饮料、轨道交通、医疗、电子等。
2018施耐德电气创新峰会,施耐德电气全球执行副总裁、中国区总裁尹正发表演讲
中国原创,以“在中国,为中国”实现共赢
根据商务部最新的数字,2018年上半年外资在华新设企业近3万家,同比增长96.6%。可见跨国企业对于在中国的投资热情依旧,十分看重深化改革为他们带来的机遇,持续加大投入。施耐德电气也是同样,坚持在中国实施从研发、人才到合作伙伴体系更为全面和鲜明的本土化策略与模式,始终把自己作为一家真正的中国公司来运营,与中国经济社会和产业共同发展、共赢。
研发本土化是施耐德电气本土化战略最为重要的一环。1999年起,施耐德电气就建立起了本土化的研发团队,陆续在上海、深圳、西安成立了研发中心,如今已经拥有1000余名研发工程师。在经历了产品本地化、国产化、国际联合研发不同发展阶段和十几年积淀后,2012年,研发中心开启了“中国原创”的全新篇章。
施耐德电气在中国建立的首个研发中心
“中国原创”由本地团队自主决策,引领快速变化的中国市场,根据中国客户差异化、定制化的需求创新研发新品、调整产品系列。这一策略既加快产品上市时间,也更精准地打开了市场。有些在中国获得成功的产品,还被推广至全球,向全球输出中国智慧。
今天,走进施耐德电气上海张江的研发中心,你会发现,所有端到端的研发团队从设计、工业化、采购、质量到项目管理都在一栋楼里。研发人员不仅在实验室,还会和销售、市场团队一起拜访客户,了解客户的实际需求和痛点。可见施耐德电气在提高本土创新能力所做出不懈的努力。
在施耐德电气,有个有趣的地方,总部在法国,集团董事会主席兼CEO赵国华及三分之一董事会成员的办公地点在中国香港;中国区的员工数量最多;施耐德电气中国的最高决策团队全部是中国人。足以见得中国市场在施耐德电气全球版图中的重要地位。这背后折射的是施耐德电气充分授权本地团队、培养本土人才。
在培养本土人才方面,公司提供了诸如“马可·波罗”等专门为青年员工提供海外工作机会的项目,希望员工能够拓宽眼界,积累在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中工作的经历,以培养他们运营全球业务的能力。施耐德电气还通过“绿色能效全球创新案例挑战赛”等赛事挖掘和培养高潜能年轻人才。
除了研发、人才本土化,施耐德电气还以开放、包容、共赢的方式,与本土合作伙伴互相扶持、共同成长。在搭建上下游合作伙伴体系的过程中,施耐德电气积极引入国际先进技术和经验,毫无保留地培育合作伙伴走上生产、销售和管理规范化与模式化的道路,帮助中国制造业拥有与国际接轨的水平。
此外,天津梅兰日兰90年代创立的以分销商力量来完善销售网络的建设,这种模式被沿用至今,也被行业纷纷效仿。现在施耐德电气拥有900多家分销商,其中一些合作伙伴从几个人的小公司成长为上市公司。
继往开来,共建绿色中国
在以创新和中国原创推动中国产业升级的同时,施耐德电气始终不忘积极践行社会责任,将可持续发展作为战略核心,贯穿于创新与业务的方方面面,影响客户和合作伙伴的可持续发展选择,为中国实现更加可持续的发展方式提供助力。在行业独树一帜的是,施耐德电气通过“地球与社会晴雨表”和施耐德电气可持续影响指数报告中气候、循环经济、健康与权益、道德、发展维度的21项指标,对自身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表现进行衡量。在中国,施耐德电气以碧播职业教育计划、员工志愿者活动、大学实验室项目、灾害援助等方式承担社会责任。
在改革开放40年后的今天,改革要再深化,开放要再扩大。即将在上海举行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就是继续深化开放的展现。面对一个更加开放、奋进的中国,施耐德电气也将为构建全面开放的新格局而谋划新篇。
未来,施耐德电气将整合全球资源以及领先的产品、解决方案、服务和全球化运营经验,继续携手中国客户和合作伙伴,在“一带一路”、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全球治理等领域深入交流合作。在物联网时代下,施耐德电气将持续释放数字化潜力,引领数字化转型,赋能中国各产业转型升级,做中国可信赖的可持续发展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