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6个帮扶性就业基地助力北京残疾人实现就业融入社会
中新网12月6日电 近日,北京市残疾人联合会最新数据显示,2019年北京市新建残疾人帮扶性就业基地206个,其中职康型基地200个,公益型基地6个,年度任务完成103%。这也意味着2019年北京市第31件重要民生实事项目——建立200个残疾人帮扶性就业基地工作收官。
据了解,职康劳动型帮扶性就业基地依托现有职康站建立,通过与第三方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用人单位等签订合作协议,以帮扶站内残疾人就业,并辐射帮扶所在街道、乡镇未就业残疾人实现就业创业。公益劳动型帮扶性就业基地由北京市各区或乡镇残联与用人单位、第三方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签订协议联合建设,通过开辟农村残疾人转移就业等方式,方便农村残疾人就近就便实现就业。
作为公益劳动型帮扶性就业基地之一,密云区十里堡镇中港汇晟帮扶基地是以企业为主体建立的,主要以“托养康复+职业培训+就业”的模式,由基地先和企业去洽谈签订合作协议,根据精神和智力残疾人的特点,再去开发岗位,让残疾人在基地内实现就近就业。该基地现有服务对象35人(16周岁以上),累计服务对象一百余人,已安排工作的18人,其中16人基地内上岗,2人实地上岗。
思琦(化名)就是通过该基地成功就业的,她是一个智力三级残疾人,因而无法正常与同龄人一起找工作。2012年从职高毕业后,她曾多次尝试就业,但都未成功。今年六月份,思琦在该基地协助下,与北京城建六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签订了劳动合同,并解决了五险一金和工资问题。
“没从基地就业那会儿,她在家光顾着用手机和iPad看电视,恨不得一天不起床,不跟其他人交流,总在家里跟我发脾气。”思琦的妈妈说,“如今思琦开朗了许多,每月拿到工资后,就给她奶奶姥姥买水果买牛奶、给姑姑买礼物。”
据该基地的负责人介绍,在基地的残疾人完成企业的工作量之外,还可以参与一些像工艺品制作、书画装裱这类的技能培训,学做一些工艺制品,而后这些工艺品会通过基地的官网参加大型活动进行义卖。
据悉,206个帮扶性就业基地的3415名残疾人,人均月收入达到了2500元,而且有了“五险”。建设帮扶性就业基地不仅帮助残疾人通过参加简单的生产劳动获得稳定的收入,有了长远的保障,走出家门融入社会,还帮助家庭减轻了压力、解决了后顾之忧。该项目积极回应了残疾人及其家庭最直接、最现实的需求,切实加快了小康进程,增强了残疾人及其亲友的获得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