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亩怪石嶙峋、土层瘠薄、水源匮乏的陡坡地里能产出多少效益?有些人的回答是:“能有两百元收入算不错了。”而更多人的回答是:“如此恶劣的环境根本不适合生存,唯一的出路只有移民搬迁。”
可在贵州北盘江峡谷陡坡地带的石漠化“重灾区”关岭县板贵乡,一个曾被专家确定为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区域,当地布依族、苗族等各族群众20多年来在瘠薄的石山缝里刨效益,不断调整结构、创造奇迹,硬是让石旮旯山的亩产效益从不足200元跃升至上万元。昔日靠“救济粮”度日的贫困村,变成了蒸蒸日上的“幸福村”。
“炸石造地”告别“一年辛苦半年荒”
“板贵”,因为木材稀少而得名。正如它的名字一样,这个地处贵州北盘江下游与打帮河交叉三角地带的乡镇,是我国最典型的喀斯特分布区和石漠化重灾区。山高坡陡、土层贫瘠,有近四分之三的土地石漠化程度达到80%以上。全乡近2万亩耕地中,只有不到2000亩水田。水资源严重匮乏,年降雨量只有600毫米左右。
“满山都是白花花的石头,几乎看不到几棵树,大太阳天里直晃眼睛。”说起20多年前的贫困,72岁的板贵乡三家寨村老支书余大林仍感慨良多。极其恶劣的生态条件下,农民迫不得已在陡坡的石头缝里种玉米,产量却越来越低。别说是吃大米了,就是吃苞谷饭,也是“一年辛苦半年荒”,常年靠救济粮度日。
板贵乡党委书记熊宗朝说,20多年前,全乡农民年人均持粮不足200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足400元,全乡每年需要150万公斤救济粮,才能勉强度过近半年的“断粮”时间,日子苦不堪言。
守着石山如何度日?熊宗朝说,虽然专家来调查后作出明确结论,这里不适合人类生存,最好是搬迁。可在土地破碎的贵州,哪里能有容纳上万人合适的搬迁居所,这是更难实现的目标。
靠自己的双手改变贫困局面,向石头山“宣战”,这是摆在板贵人面前唯一出路。余大林说,为能吃饱肚子,全乡老少齐上阵,在贫瘠的石山上搬石造地、植树保土、建池蓄水。为解决好群众生存之本的土地贫瘠和严重缺水问题,板贵乡制定了“坡改梯+绿色经济作物+小水利+科技”的综合治理模式。经过十多年艰苦努力,完成坡改梯面积2万多亩,使全乡人均增加耕地0.19亩;人均占有粮食翻了一番,达到400公斤;种植地埂经济林木20余万株。通过综合治理,筑起了一道道护山长堤。
“如果将板贵乡人民修筑的石砌梯坎全部展开,长度竟达2700公里,相当于从贵州到北京的距离。”熊宗朝说,这是板贵乡群众用自己的双手搬石造地创造的奇迹,更是宝贵的“板贵精神”财富。
参与互动(0) | 【编辑:李瑾】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