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近日连续刊发牡丹吊兰冒充田七走上市民餐桌的消息,引起了市民的广泛关注。除了牡丹吊兰外,市民在市场上和餐馆里,也经常会遇到一些冒牌的农副特产,而一些外形相似的山寨菜更是让人真假难辨,然而由于取证难、市场监管不力、缺乏鉴定标准等因素的影响,市民们往往选择不了了之。
饭店里吃出假“马家沟”
10月21日,市民刘先生向本报记者反映他遭遇冒牌菜的经历。上个星期,他和几个外地朋友在辽阳西路一家饭店吃饭。“因为平度马家沟的芹菜出名 ,朋友看见菜单上有马家沟芹菜,便点名要尝尝。”刘先生说,但是上菜之后就完全不是一回事了。刘先生告诉记者,他老家就是平度,而且离马家沟也不远,可以说从小就是吃着马家沟芹菜长大的。“真正的马家沟芹菜,有一种特殊的香气,而且空心无筋,口感鲜嫩!”而他吃到的芹菜水分很大,茎里面全是菜筋,根本没有半点马家沟芹菜的香味。
刘先生说,由于怕朋友误认为这就是马家沟芹菜,他连忙向朋友解释,并把饭店经理找过来,可是饭店经理却一点不在乎,硬说这就是马家沟芹菜,而且还让他“爱上哪找上哪找去”。
冒牌菜市场屡见不鲜
据平度李园街道办事处农业服务中心主任曲香远介绍,目前李园街道马家沟芹菜种植面积在6000亩左右,其中一亩可以产8000至10000斤,但是市面上的“马家沟”芹菜的供给量却远远高于这个数量,按照比例,市面上至少有百分之三十的马家沟芹菜都是假的。而遭遇类似情况的还有王哥庄大馒头、胶州大白菜等本地品牌。
记者21日兵分两路分别走访了伊春路 、吴兴路和南京路等多家市场发现,除了马家沟芹菜,只要是本地名牌农副产品,都不乏有冒充者。
采访时也发现,吃过冒牌菜的市民不仅刘先生一人,记者在吴兴路 、伊春路 、佳木斯路随机调查了 20名市民,其中有18名市民都明确表示自己曾遭遇过冒牌菜,但是却没有一个人为此去维权。
■探究
无鉴定标准,市民维权难
是什么原因导致市民在遭遇冒牌菜时选择忍气吞声呢?记者调查发现,受制于取证难、市场监管不力以及缺乏具体的鉴定标准等因素,市民往往在维权路上不得不忍气吞声。
记者下午联系到工商局,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虽然工商部门可以受理顾客关于冒牌菜的投诉,但实际操作起来难度较大,尤其是对没有注册商标的特产蔬菜更是无力监管,建议记者咨询一下蔬菜办。记者随后又联系到蔬菜办检测中心,检测中心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该中心只负责检测市场上售卖的蔬菜上各种有害残留物是否超标,无法辨别蔬菜是不是正品。
市消保委的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很多蔬菜从外观上很难区分是冒牌还是正品,消费者只能是品尝了以后根据口味来区分,但这样的判断方法更多的是依赖经验,而无法用具体的标准来衡量。这无疑增加了鉴定的难度和不确定性。”
■工商
销售冒牌菜无疑砸饭碗
“无论是否经营品牌农产品,都应当诚信经营,自觉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市工商局的一名工作人员表示,作为市场上的销售人员必须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像马家沟芹菜、胶州大白菜、王哥庄大馒头等岛城自己的品牌农副产品,所有的经营者都有责任有义务去保护它们。
“如果一味地‘傍名牌’实际是在砸自己饭碗!”该工作人员表示,拿普通的农副产品冒充高品质的名牌产品销售,久而久之就会让消费者对名牌农副产品失去信心。如此一来无疑会将农户辛苦建立起来的品牌毁掉,而毁掉这些品牌产品的同时,商户们实际上也就等于砸掉了自己的饭碗。
此外,作为名牌农副产品供应商,除了做好自身的品牌建设外,供应商还应加大品牌的宣传力度,做好防伪工作。“现在市面上各种品质的农副产品鱼龙混杂,要想让消费者购买到正宗的品牌农副产品,就得让消费者清楚地知道品牌农副产品有什么好,什么样的是正宗的。”
作为消费者也应该具备一定的辨别能力,提高对品牌农副产品的认识,市民在购买这些品牌农副产品时最好到专卖店或正规超市购买,并保留购物凭证。( 文/图 记者 鲍福玉 本报见习记者 景毅)
参与互动(0) | 【编辑:李瑾】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