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控菜价总的思路应该是以“疏”为主,不仅仅是靠“限价令”。只有真正顾及到菜农、菜贩、商家、居民等多方面利益,调控才有持久效果
近日,国务院出台16项措施,稳定消费品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控物价、防通胀成为各级政府的头等大事。
为控制菜价上涨,11月10日起,福州市推出政府指导价,对大白菜、上海青、豆芽菜和空心菜等当地市场4种主要蔬菜实施“限价令”。次日,该市主要超市蔬菜价格应声而落,4种大路菜的降价幅度达15%—50%左右,全部降至政府指导价之下。此举效果虽立竿见影,但也引起了不少争议。
据说,实施“限价令”,主要是打击游资炒作、制止哄抬菜价等扰市行为。然而,专家指出,此轮农产品涨价的原因十分复杂:既有城市化进程下菜地减少、供应减量等原因,也有农资涨价、成本增加等因素,水、电、油等基本能源价格调整,也必然会推动菜价上升……而着眼于供应链末端的“限价令”,虽然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控制涨价,但这种以行政力量限制价格的调控手段,其负面影响值得关注。
事实上,政府虽然可以凭借行政命令限制菜价,却不能限制菜农、菜贩和超市的经营行为。菜农、菜贩不会赔本赚吆喝,当商家因限价导致利润减小甚至无利可图时,必然会想方设法压低采购价格,进而挤占菜农利益,最终影响菜农生产积极性。一旦菜农认为种菜不挣钱,必然会少种菜、甚至不种菜。这伤害的不仅是菜农的利益,更是蔬菜供给的安全和全社会的稳定。
跟工业品相比,我国农产品价格长期以来处于被低估的地位,农民劳作一年,收益十分微薄。有测算,菜农得到的地头收购价一般仅为零售价的20%—30%左右,实际利润就更少。作为一种公平的市场补偿,农产品价格保持小幅、适度上涨,有利于保护菜农种植积极性、增加市场供应,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反过来说,所谓“菜贱伤农”,一旦因限价造成蔬菜供应量减少,就会形成新的涨价,这就违背了调控的初衷,适得其反。
菜价连涨,政府不能坐视不管,但除了限价,政府调控市场的手段还有很多,包括加大市场供应、加强市场监管、抑制投机需求等,其总的思路应该是以“疏”为主、以“堵”为辅。比如,投入储备蔬菜增加市场供应,给予低收入消费者发放菜价补贴,给予菜农、菜贩、超市一定的税费优惠或者补贴等。同时,对进入到农产品领域的游资炒作行为给予坚决打击,减少投机因素对菜价的干扰。只有真正照顾到了菜农、菜贩、商家、消费者等多方面的利益,调控才有持久效果。如果不尊重市场规律,一味限制市价,一旦使价格不能反映真实成本,就会扰乱“生产—流通—销售”整个链条,带来潜在风险。
稳定菜价,保障供给是关键,调控需要“组合拳”。国务院16项稳定市场价格的措施中,第一项就是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增加蔬菜供应。有关方面应按照中央部署,将扶持农业生产的各项措施进一步落到实处,最大程度减轻农民负担,降低生产成本,稳定蔬菜生产,确保市场供应。同时,继续发挥绿色通道的作用,减少蔬菜在运输、配送环节的物流成本,降低流通费用。此外,还要严格市场监管,严防游资炒作。只有打好了“组合拳”,调控菜价这场“硬仗”才能取得真正成效。
杜海涛
参与互动(0) | 【编辑:王晔君】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