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广州12月5日电 (王宝莲 郭军)12月5日,2010全民公益启动大会暨全民公益(广东)论坛在广州召开,有专家建议提升民间公益组织力量,创建多种形式的公益联盟,与政府形成较为固定的合作机制。中国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应当呈现“热带雨林式”的发展状态。
2008年汶川大地震激发全民救灾捐款热情,大陆公众捐款总额达458亿,占全年总捐款额的54%,首次超过企业、单位捐款额,因此2008年也被称为中国公民“慈善元年”。不过,中国长城学会常务副会长董耀会在今天的论坛上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由于民间公益组织对善款消化力不足,当年汶川地震民间筹集的善款约有7成左右的资金回流政府支配安排。
北京师范大学壹基金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分析说:“汶川地震让我们见证平民捐款的力量。民间组织应对能力不足,导致善款大量回流,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民间组织过少,二是具有影响力的慈善项目太少。”他认为民间组织力量的提升关键要靠民间组织的转型,从体制和结构上进行优化。要在现有组织基础上建立不同地区和类别的救灾减灾联盟,与政府形成较为固定的合作机制。同时救灾减灾信息以及公益慈善信息的分析加工,应该由一定的相对独立的机构来承担。
阳光文化基金会董事局主席杨澜谈到,现代公益慈善体系的转型,应该更多地关注公益的有效性。与其关注捐多少之类的“裸捐”问题,不如关注“捐给谁、怎么捐、捐的结果又是怎样”。中国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应当呈“热带雨林式”的状态发展,既有多样性,也有多层次性,这样就要求既要有政府慈善机构这样的“参天大树”,也要有民间公益组织“灌木”般的存在。民间公益组织成立联盟,提升整体力量,才能使“灌木”茁壮成长,呈现生机勃勃的“热带雨林式”公益慈善发展状态。民间公益联盟力量提升,才能让传统慈善概念中的“救急救灾”模式转变为持续性“习惯公益”,让慈善公益变得更有能力。
杨澜表示:“慈善是一份爱心,但慈善不能仅仅是一份爱心。我们需要更有能力的慈善,让慈善事业得到蓬勃的、多层次的发展。”完
参与互动(0) | 【编辑:闻育旻】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