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年末,万科笼罩上“千亿”光环,同时年届60岁的万科董事长王石对外表示,“未来5年,我将逐渐淡出。”虽然他用的是“淡出”而非“退休”,但是明眼人似乎都明白这含蓄用词背后更深层的含义。
事实上,自2004年起,王石就已经开始用他不同的生活方式阐释着职业生涯的过渡。这个把世界七大洲主峰踩在脚下的人,这些年玩登山、做形象大使、客串主持人……企业家的角色在王石的身上其实已经 “淡化”了很多年。
王石透露说,明年1月份起,他将到哈佛做一年的访问学者,再到欧洲等地游学。
中原地产事业部营销总监杨光华说,“此时的王石,更有点孔子的味道,而不再是以前的冒险家、探险家、登山家。在国内的房地产公司里,或许只有王石能将公司交给他人打理而不犯愁。但从他的微博上,也许能感觉到他的孤独——时常找一个苹果手机自拍,或者是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对他来说,也许是因为再也没有更高的山可以攀登,只好改做学问。”
如果从1978年改革开放算起,按年龄长幼和成就早晚划分,到今天,大致上可以排出3个中国企业家的年龄方阵:50岁到65岁的第一代企业家,35岁到50岁的第二代企业家,以及20岁到35岁的第三代企业家。
在今天,或许第一代企业家中的大多数不是已经悄然隐退,便是走在准备隐退的路上。作为第一代企业家的代表,王石似乎已经用他的方式展现了曾经只出现在国外企业家身上的从“财富自由”到追求“心灵自由”的超越。
企业家退下来以后做什么?王石的思路是:“他们要从如何赚钱转换到如何花钱,也就是如何把创造的财富的一部分用于社会价值的再创造,也就是企业公民意识的培养和企业公民实践,不仅是拿出钱来,而且更多要用自己的知名度、影响力,对社会健康发展贡献我们自己的智慧、我们的经验。”他由此呼吁:“我们更应该积极扮演社会活动家的角色。”
不过,与此同时,还有一批与王石呈现着截然不同生存方式的企业家,他们并没有王石那么潇洒,转身就可以将一手打拼的事业交付于人。我们看到了66岁的IT界“教父”柳传志依然决定继续挑战 “苹果”;历经10年打拼且卖出了蒙牛股份的牛根生或许还有再一次的 “以退为进”……
诚然,或许没有多少人会否认王石有关社会企业家的观点,且大多数人都乐意看到这些功成名就的企业家在退休后继续用他们的智慧和财富造福中国经济,但是,王石的“第二人生”是否可以代表绝大多数的中国第一代企业家的现状?第一代企业家中的“第二生活”是否可以被更多的企业家效仿?这些问题的背后是一长串更深邃的思考。
参与互动(0) | 【编辑:李瑾】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