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家海外上市的博纳影业股价一路走低,引发对中国影业海外上市热的思考——
近日,投资拍摄过《白银帝国》、《花木兰》、《十月围城》等影片的保利博纳(POLYBONA)以美国预托证券方式在美国纳斯达克交易所挂牌买卖,成为国内首家海外上市的电影公司。
自博纳影业12月9日登陆纳斯达克以来,开盘8.4美元破发,随后走势一直疲软,至收盘报6.58美元,较发行价下跌22.59%。虽10日该股低开后转涨5.45%,但16日早盘走低,转而震荡至收盘下跌7.57%,收报6.47美元。截至昨日,收报5.86美元,较发行价已下跌31%。
虽然博纳影业首席财务官(CFO)许亮一再表示,博纳影业看重的是长期带给投资者的回报,不会在意短期的涨跌。然而质疑的声音仍源源不断。
“与同类型美国公司相比,其开盘定价是否过高?”“美国的投资者对于中国电影行业未来发展情况了解多少?”“没有叫得响的作品,我们拿什么决胜海外?”纳斯达克表面跳动的股价背后,带出的是中国电影业走出国门,在国际化标准资本市场的考量下,如何为自己交出“完美答卷”的系列疑问。
有电影产业业内人士表示,中国影视股此番首度敲开海外融资的大门,无论是在资本运作上,还是文化内涵上,我们都欠缺很多。从博纳影业上市以来的表现来看,中国影业“走出去”任重而道远。但不可否认,文化产业从“引进来”到如今借海外资本平台“走出去”,对推动中华文化与世界多元文化的融合发展,中国民营文化企业在全球化时代争取自己的话语权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背景——
本土电影业“走出去”动作频频
中国影视集团开辟海外上市之路可谓波折重重。早在2004年西部电影集团就向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递交过上市计划。浙江的民营企业横店集团2005年亦透露了拟将影视娱乐业务分拆上市的打算。这些布局让中国影视集团海外上市的话题一度被热炒,但时至今日上市的声音却多是雷声大雨点小,渐归沉寂。
今年11月,美国好莱坞标志性“雄狮”米高梅宣告破产。随后坊间盛传中国某电影企业投资方有意入股刚申请破产保护的米高梅。虽事件真实性有待进一步核实,但却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在多重因素推动下势头正猛,可见收购美国影业并非空穴来风。
首先,国内电影市场日渐繁荣,电影行业不乏大量资金。据统计,中国电影产业在短短七年的产业化改革中,票房已从9亿元人民币增长到今年的100亿人民币(合15亿美元),平均每年递增30%。预计到2015年将达到400亿元人民币,届时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
更重要的是,中国政府近年来一直积极推动本土电影行业“走出去”。年初,文化部部长蔡武在京透露,“十二五”规划将重点落实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推进引导资本进入文化领域,解决文化企业上市瓶颈的问题。今年1月出台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更是鼓励电影企业应多方面拓宽融资渠道,扩大规模。其中就包括“积极推动符合条件的国有和国有控股电影企业重组上市”。国家对文化产业政策的大力扶持,让中国电影资本与海外市场“联姻”多了起来。
今年5月,仿照“美国模式”走“电信+媒体+科技”之路的星美集团,收购了澳大利亚3D电影公司Photon。9月,橙天嘉禾娱乐宣布,以1.94亿港元入股传奇影业公司,成为传奇影业在联合制作、发行、影院放映等领域的战略合作伙伴。橙天嘉禾也因此成为首个入股好莱坞影业的中国公司。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后流动站研究员告诉记者,“由于海外市场的监管制度更加严格,资本‘联姻’无疑会对中国电影公司财务状况的透明度及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等方面提出更加规范的要求。”
参与互动(0) | 【编辑:陈鑫】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