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本土电梯企业5强:引领本土企业打破外资垄断

2010年12月29日 19:3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网财经中心记者于2010年12月14-15日举办的2010中国本土电梯企业高峰论坛上获悉,以康力、博林特、东南、江南嘉捷、申龙为代表的企业,齐齐晋身2010中国本土电梯企业5强。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点击进入专题:

    中国新闻网对话本土电梯5强

  中新网12月29日电 12月14-15日,格林传媒集团旗下《电梯》杂志举办了2010中国本土电梯企业高峰论坛。中新网财经中心记者于论坛开始前,与获得“2010中国本土电梯企业5强”的康力、博林特、东南、江南嘉捷、申龙等5家企业董事长面对面,探讨本土电梯企业如何打破外资品牌垄断,获得中国电梯市场份额1/4强的、从无到有的艰难历程。

    借助核心技术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与提升,近年来,这5家企业不仅成为本土电梯企业崛起的代表,更引领本土企业触动和打破长期以来外资品牌对中国市场的垄断。

  对话实录如下:

  中国电梯协会理事长任天笑:在中国电梯产业的30年发展历程中,本土电梯产业从无到有,从全面引进、吸收、转化到自主创新,实现了从模仿到创新的逐步崛起之路。

  如今,中国本土电梯企业整体已经显示出较强的竞争力,尤其是以康力、博林特、东南、江南嘉捷、申龙为代表的优秀企业,借助核心技术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与提升,开始突破外资品牌的重重包围。

  我们大家都知道,中国房地产业的发展方兴未艾,无论是住宅还是商业楼宇中,电梯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垂直交通作用。

  近几年,我国房屋建筑竣工面积每年保持在18-20亿平方米,这些新建的建筑,要实现便捷的通行,就需要配置更多的电梯产品。作为全球最大的电梯市场,中国的发展将因此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这对于我们的本土电梯企业来说,将是追赶甚至超越国际品牌的绝好时机。

  在此,希望我们这些优秀的本土企业,承担起振兴中国电梯产业重任,彼此间加强沟通和合作,促进中国实现由电梯大国到电梯强国的转变。

  主持人:任理事长,你觉得中国电梯市场目前的规模有多大?

  任天笑:目前,中国不仅是全球最大的电梯市场,也是全球最大的电梯生产基地。近几年中国的电梯产量持续保持20%左右的增长速度,2010年预计生产电扶梯30万台,已经超过了全球产量的一半。在电梯出口方面,近几年平均每年出口电梯约为4万台,相当于除中国外全球最大电梯生产国家一年的产量。

  主持人:任理事长,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和本土企业在中国电梯市场各占多少份额?

  任天笑:日资、美资和中日、中美合资企业占中国市场50%左右的市场份额,欧洲企业和中欧合资企业占25%左右的市场份额,本土企业占剩余25%的市场份额。由于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市场,世界知名品牌纷纷进驻中国市场,所以中国市场已经成为全球电梯企业竞争的核心。在这样的环境下,本土企业经过短短十几年的发展获得如此成绩也实属不易。

  主持人:袁华山董事长,您如何看待近年来本土电梯企业的发展历程?申龙集团近几年发展情况如何?

  苏州申龙电梯有限公司董事长袁华山:近几年来,通过在发展模式上的不断探索和在技术研发上的持续投入,本土电梯企业快速成长,并不断取得突破,稳步提高市场地位和品牌影响力。

  这一方面,得益于中国市场日益增长的需求量,另一方面,也不开企业自身的坚持和努力。但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也遇到很多的困难。

  前几年许多政府项目招标时,只选择外资品牌和合资品牌,本土品牌基本上被排除在外。我们呼吁,政府部门应该多关注、扶持本土企业。

  申龙集团的电梯产业,发展的速度很快,年产量增长速度一直保持在30%以上。除了电梯产业外,申龙也在积极发展其他产业,包括复合技术材料的研发生产以及重型工程机械项目等。

  主持人:金志峰董事长,您认为中国本土电梯应实现怎样的技术和产品战略,才能实现从根本上赶超世界水平?

  江南嘉捷电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金志峰:从目前来看,中国电梯本土企业和国际一流品牌在企业规模、技术、产量、服务等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

  虽然很多本土企业都能生产市场上普遍应用的电梯产品和零部件,但在新型产品和新技术的研发能力和速度上,仍落后于国际一流企业。

  不仅于此,本土企业自主研发新技术新产品所需要的核心电子元件,基本上依靠进口。这不仅严重制约技术研发工作,也说明我国电梯企业在一些基础技术和产品上存在很大的缺陷。所以说中国企业必须从基础做起,打好基础技术的根基,并以此为本来寻求突破,不断提高研发技能和研发水平。这也是我们本土企业的所肩负的使命和重任。

  

 [1] [2] [下一页]

参与互动(0)
【编辑:王峥】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