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篮子”关系到每家每户的日常生活,从年初的“蒜你狠”“豆你玩”开始,农产品价格轮番上涨牵动着千家万户。与农产品价格“高调”上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广西柳州一个小区内设立的“自助菜摊”已经十多年没有涨过价,蔬菜基本上都是1元钱一把。
十多年不涨价的“自助菜摊”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在感到新奇的同时,大家开始思考“自助菜摊”能否起到平抑菜价的作用?“自助售菜”的模式是否能成为复制样本?记者对“自助菜摊”展开探访。
十余年不涨价的菜摊
小白菜、冬瓜、白菜花、佛手瓜……一个无人看管的“菜摊”摆着各样蔬菜,引人关注的是这些蔬菜都是1元钱一把。这个菜摊一经网络传播,就引起热议。
记者日前来到这个位于广西柳州市广西地质职工医院生活区内的摊点时,当天的蔬菜刚刚摆上。记者了解到,附近居民一般都是8点左右上班,所以摊主把菜提前准备好方便大家购买。在这个小区生活的龙娅婷说:“前段时间菜价大涨,这里的菜价依然是1元钱一把,不少人吃菜都到这里买,很实惠。”
记者在距广西地质职工医院生活区约1公里外的柳州市大桥宏丰农贸市场了解到,每500克菜心的价格为1.2元,每500克生菜0.8元,菜价明显比“自助菜摊”贵。
参与“摆摊”的何炳莲告诉记者,自己家里有3块菜地,“这些菜除了供自己家吃,还有不少剩余,如果不及时采摘会烂掉。”何炳莲说,自己出来摆摊是怕辛辛苦苦种的蔬菜浪费了,“我们卖菜都是卖一半送一半,有时1块一把,有时候5毛钱一把。”
在小区里生活了近30年的姚阿姨说,上个世纪80年代初,由于当时的消费水平很低,摆摊的一把青菜卖一两角,到上世纪90年代,涨到5角,后来涨到1元一把,此后10余年时间里,无论外界菜价如何,“自助菜摊”的青菜价格从未上调过。
今年65岁的何炳莲告诉记者,自己“摆摊”的历史已有10多年,菜价从未涨过。“外面的菜卖3块也好、5块也好,我们都卖1元钱一把,比外面的实惠很多。”
不涨价源于“省略”流通环节
“自助菜摊”十多年不涨价,虽然只是个案,但对如何有效调控物价提供了重要启示:降低农产品的流通成本,对于稳定物价至关重要。
记者了解到,国内各大城市的蔬菜流通渠道一般为:从一级蔬菜批发交易市场供应到市内各二级批发市场,再从二级市场分流到菜场。菜价上涨不是因为供应短缺,价格主要涨在二级批发市场和菜市场这两个流通环节。一些品种的蔬菜从田间“辗转”来到社区菜市场,比菜农出售价涨了近10倍。即便如此,批发商和菜贩子仍抱怨没有赚到多少,甚至亏本。
相比之下,“自助菜摊”相当于“菜农直销”。记者在广西地质职工医院外看到,一块荒弃的田地被分作一块块两三平方米大小的菜地,里面种满了小白菜、生菜、大蒜等蔬菜。广西地质职工医院院长欧阳朝锋说,这些地块都是废弃不用的,医院一直鼓励大家自力更生开荒种菜,受益者众多。
曾在广西地质职工医院做过工会主席的黄桂泉介绍,医院1981年刚创建时,小区边上有一块空地,于是就有家属去开荒种菜。“由于所种的菜吃不完,就想送给别人。第一次送给别人,有人肯要,但次数多了别人就不好意思要了。”因为到市场上去卖菜路程远加上量太小“不划算”,种菜的人想了一个办法:把摘下来的蔬菜绑成一把,并标上很低的价格,摆放在生活区路边。这种交易模式从那时确定下来后,至今近30年了。
“自助售菜”的另一启示:重视物价中的道德成本
广西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罗国安认为,“无人售菜”模式是由特定的环境促成的,由于规模太小,这种菜摊对于平抑高菜价帮助不大,但提供了另外一个调控物价的重要启示:不能忽视物价中的道德成本。
“摆摊10多年来,从未遇到拿菜不给钱的现象。”何炳莲说,“有时候买菜人忘记带钱了,他们一般会先把菜拿走,然后回家取钱及时补上,有人把医院食堂的饭票当做菜钱顶替,也是可以的。”
居民陆文娇说,有时候参与摆摊的有好几位,买菜的人也分不清菜是哪家的,菜钱就会放错地方。“但我们清楚知道自己摆了几把菜,多的钱肯定是放错了,就会拿出来放到其他小筐里。”
这种“自助菜摊”考验的就是居民的诚信。“别小看这个菜摊,放钱的小筐对不少孩子可是很大的诱惑。”让居民蒋明自豪的是,包括自家孩子在内,没有出现孩子偷拿钱的现象。“它就是一本活生生的教科书,对孩子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罗国安说,“自助菜摊”的最大意义在于,对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以及诚信社会的建立具有借鉴价值。但这一模式毕竟成本很低、风险不大,所以可在一定的区域内推广,而诚信社会的建立需要具备很多条件。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校研究员谢金甫认为,只要每个人切实做到自觉自律,在其他城市的小区采取类似的方法,某种程度上也可以实现“路不拾遗”,关键是“有相应的人群,树立起同样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吴小康、贾远琨)
参与互动(0) | 【编辑:李瑾】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