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中国税收成本远高于世界水平 分税制成重要原因 (2)

2011年01月04日 09:19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2008年8月国家审计署署长刘家义在《关于2007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中提到,审计署对18个省(市)税务部门征税成本开展了审计调查,重点抽查了省、市、县三级236个税务局。

  报告显示,各地税务局主要存在着四种问题——

  一是人员支出水平较高。2006年,18个省(市)税务部门人员支出人均5.83万元,抽查的236个税务局人员支出人均9.06万元。二是办公用房面积超标。抽查部分税务局,超标面积占58%。三是无编制和超编制购置小汽车。抽查已实施或参照实施车辆编制管理的162个税务局中,有90个税务局超编制购置小汽车。四是招待费、会议费、培训费和出国费控制不够严格。抽查的236个税务局2006年支出达10.55亿元,仍处于较高水平。

  税收高成本的深层原因

  从税收制度的设计来看,中国的税收成本似乎应该低于一些西方国家。

  通常,西方国家的纳税人包括家庭和企业,报税是每个家庭一年中最重要的财务事项之一。相应地,税务机关则必须将监管的触角精确地伸向每个家庭,以详细审查其每一项收入、每一项开支和每一项抵扣的数额与合法性。对美国这样拥有上亿家庭的国家来说,这当然意味着极其巨大的工作量。

  中国的纳税人不包括家庭,只有个人和企业,而针对个人的纳税事宜一般也以代扣代缴方式由企业承担。换言之,中国税务系统只需要盯住企业就够了,对个人和家庭几乎完全不用费心。

  李炜光说,美国实行所得税制,中国实行流转税制,流转税以市场交易为征税对象,有交易便有税收,以交易额计算税额十分方便;所得税则以净收入为征税对象,需要核查一系列成本支出,征税复杂性比流转税高得多。

  不管是从纳税人还是从税制讲,中国的税收成本都应该在美国之下。税收的成本为什么还会如此之高?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我国的国、地税分家是其中原因之一。

  1994年我国税制改革,税务系统一分为二,国、地税分家,各自成立了从省级到县的国税地税系统。一套班子变成了两套。以某县为例,国税100来人,地税七八十人,增加了人头费。

  1994年税制改革后,一方面,我国税收收入得到了快速增长,1993年~1995年,工商税收收入以年均900多亿元的速度递增。另一方面,机构分设后,人员大量增加,致使1995年人均征税额增长不高,大大低于每年税收收人15%以上的增长速度。税制改革增加了税源,机构分设又增加了大量人员,人均征税额的增加低于税收总量的增长幅度,征收的效率实际上是下降了。

  减税负需先降征税成本

  税收成本增加的一个后果是,加重了中国的税收负担。为了抵消高成本,必然要向民众征更多的税。

  《福布斯》根据对全球52个国家和地区的税负进行的比较研究,用税负痛苦指数作为衡量税负轻重的指标。而连续几年,中国都在这个税负榜单中名列前茅。不过,国家税务总局认为,《福布斯》税负指数描述宏观税负的高低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与国际水平相比,目前中国宏观税负水平是适度的。判断宏观税负水平的高低只能以税为标准,不能税费混用。中国税收收入是不含社会保障税的,宏观税负大大低于不含社会保障税的大部分工业国家。

  李炜光说,世界银行曾对不同国家的收入水平类型提出过一个划分标准,人均GDP低于785美元的国家为低收入国家,宏观税负的平均值一般为13.07%;人均GDP786~3125美元的国家为中下等收入国家,宏观税负平均值一般为 18.59%;人均GDP3126~9655美元的国家为中上等收入国家,宏观税负平均值一般为21.59%;人均GDP大于9656美元的国家为高收入国家,宏观税负平均值一般为28.90%

  就按照这个标准衡量,我国目前仍属于中低收入国家,含社会保障缴款的宏观税负2005年为19.39%,宏观税负指标已经超过18.59%的平均值。按照目前税收速度增长,已经超过了中上等收入国家21.59%的水平。

  天则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冯兴元的数据更触目惊心。他说,包括地方政府、中央政府新增债务余额,加上去年通货膨胀率是-0.7%,2009年我国的宏观税收负担率达到52.9%。

  “税收规模差距不大,税收成本却是人家的一二十倍,不降低征税成本,税负也很难降低。”李炜光说。

  记者 王超

参与互动(0)
【编辑:何敏】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