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贾康:我国税收征管成本总体偏高

2011年01月04日 16:09 来源:中国广播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观察》报道,大家都在期待新一轮的税制改革,比如说个人所得税、环境税、房产税等等都有可能在新的一年里寻求突破,但是在新税种开征之前却很少有人关注,我国的税收成本有多高、对纳税人的影响有多大?

  今天的《中国青年报》引述了天津财经大学教授李炜光的一句话,他说:“中国1999年的征税成本大约占税收总额的3.12%,那么目前的这一比例已经达到了5%到6%。”另外,中国城乡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算的账是:我国征税的成本要超过10%,也就是说1元钱的税里面就有1毛钱被税务机关花掉。而同期,美国征税费用大约占税收总额的0.58%,日本是1.13%。

  税收成本为什么这么高、能不能降下来?这些话题都值得我们去关注。以下是来自经济之声特约观察员、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的评论。

  主持人:从一些学者的估算来看,中国的税收成本偏高了,根据您的研究,关于税收成本这方面,官方有没有统一的数据,或者说对征税的成本有没有进行过核算?

  贾康:我没有听说过这种权威的数据。您前面列举的几位学者的估算,差异也很大,所以总体来说,我不建议现在大家按照推测的方式广泛去谈论到底是6%还是10%。这个意义不大,因为它可能会造成大家很多的猜测。既然没有权威的数据,我们现在不妨现在向定性的方向做些努力。征管成本一般来说,发展中国家都要比发达国家高。中国也不例外,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的税制很多方面虽然有一系列的进展,但是要承认,我们总体来说,征管成本在定性的方向可以肯定,也是跟发展中国家有共同的特点。

  主持人:您刚才说发展中国家的税收成本要高于发达国家,为什么呢?

  贾康:总体来说跟我们纳税人的习惯、意识,还有社会整个的税收文化氛围有关,也和我们现在发展状态下,税制相关信息系统的工作效率,征管部门工作的科技化、信息化水准都有关系。比如说我们现在的国税、地税是分设的,国税、地税各有自己的办公楼,各有自己的车辆、设备,各有自己的人员,这些方面要很多开支。有不少研究者认为,现在的情况下,按照大部制改革的方向探索国地税的机构合并,有没有道理?我觉得有道理,它可以降低我们的征管成本,但是为什么现在还做不了?有很多很多复杂的原因,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

  主持人:现在有一些百姓、民众也直接把矛头一部分指向了税务机关,认为税务机关办公经费是不是太高了,是不是有浪费的嫌疑?

  贾康:这种因素应该说是存在的。不光是税务机关存在这样的问题,我们整个行政成本偏高,大家讨论了很多的事情都和这个事情有共同之处。相比我们国家的行政成本,包括征税的成本,只就某一个机关来说是不够的,客观的原因应该涉及到我们行政体制的改革,也包括行政体制改革所需要的其它配套改革。

  主持人:也有评论说,税收成本增加的一个后果就是加重了中国的税收负担,为了抵消这个高成本可能会向民众征更多的税?您怎么看?

  贾康:我不赞成这样一个逻辑。这样一个逻辑给人看着很无望,整个中国看着就是一个恶性循环。我们还要看到进步,近些年我们在税制改革方面,在税制征管方面,有一系列的进步,它会对冲前面所说的那种恶性循环的力量。所以我不赞成只讲一个方面的因素,而且把它强调到极端。总体来说,我们行政成本偏高,这是必须要认识到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要适应现在公共财政建设、和谐社会建设,要想方设法降低行政成本,包括降低税收征管成本,这都是要确立的原则。但是在这方面怎么努力呢?更多是要考虑怎么建设,做出实际的改进措施。

  主持人:更多的是考虑这些措施如何能够切实见效,把大家的税负降下来。

  贾康:切实见效一定要放在一个配套改革和制度建设的背景之下。

  主持人:要全盘去考虑?

  贾康:对。比如个人所得税,大家认为更合理的方式是应该考虑具体的家庭赡养系数,那么就需要有更可靠的信息系统支撑,而这个信息系统的建设和运作是需要增加成本的。我们不能只看到要增加成本,这个事情就不做了。它必须全盘考虑,它的成本的付出得到的是更大的社会综合效益,是更多地促进了社会上纳税人、全体社会成员在这方面的公平感和对于税制运行的认同。这种综合效益也非常重要。我们一定要有通盘考虑合理制度建设和管理创新的大方案,形成思路明确、正确,而操作上可行的、渐进的、优化的方案,共同努力往前推。

参与互动(0)
【编辑:王晔君】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