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账本故事:中国11个普通家庭的“经济史” (2)

2011年01月11日 10:47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让他颇为得意的是,自己写的这个程序比开心网的电子程序记账还要早,“我是2007年底就写好了,因为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打算买房,必须要心中有数。”因此在他的电脑上,这款程序把每天的收入、支出列得清清楚楚。最有意思的是刘先生还随时改进,比如用了信用卡之后增加了刷卡记录,每个月都有总收入和总支出的汇总,每一类分得清清楚楚,比如交通或人情开销每月的支出是多少,还有每项占总支出的百分比等。“有了电子账本后,我都不用去银行了,打开一看就知道自己还有多少存款,每月的开支明细,马上就能分析出来,还保证了自己的隐私。其实每天就是花几分钟而已,现在养成了习惯,要是不记账,我都不知道我一个月都干吗了!”刘先生开玩笑说。

  如果说这个电子账本里有什么有意思的事,那么刘先生脱口而出的一定会是“房子”!

  面对着一路飙升的重庆房价,刘先生还是在2009年买了房,“真是个正确的决定,我是5700元/平方米买的60平方米的房子,才一年多,看着它涨到8000元/平方米。”刘先生在房子的投入上,从首付开始,月供、装修,都是自己的钱,几年的积蓄没多久就花完了,而且最后几个月预算超支,只能用工资补超支部分,所以很难,压力也很大。

  “我开始分析自己的账目,其中还房贷占30%,剩余的70%是装修,刚开始我觉得自己可以很轻松,能够安排好花在房子上的钱,但慢慢发现越来越紧迫。身边的朋友很多也是同样的情况,他们的解决办法基本上都是找父母借钱,甚至从买房开始就借,装修更是如此,如果没有父母支持,一旦买了房,要么很痛苦,要么就不敢装修,只有让房子空着。我们都开玩笑说自己弄出了烂尾房。”刘先生感慨地说。

  于是他开始重新调整收入支出,虽然从装修到购置家具,再到每月还房贷,都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但是刘先生尽量不去向家里借钱。他除了固定的房贷以外,将每月收入的30%预留下来买家具,不要求一步到位,慢慢置备。妻子的收入则用在了日常开支,买菜,油盐酱醋,买衣服之类。

  “我宁愿被称为‘账客族’,也不当啃老族,尽管父母了解我们的处境,但是我们不打算再问父母要钱了。根据自己设计的程序,比如超市牛奶的价格,很容易选出物美价廉的,不仅在房子开销上得以缓解,而且自己也活得开心实在。”现在,刘先生一家顺利完成了装修,住在重庆市区的温馨新房里,开始进行下一项理财规划——买车。

  “奴一代”的囤生活

  《中国经济周刊》实习记者 李妍

  邵菲,70后,北京事业单位职工。记账6年。

  邵菲生于七零末,她和丈夫都在事业单位工作,收入稳定,但也算不上宽裕。2005年,她和丈夫买了房。从此,邵菲学会了“囤”、学会了“换”,她也向往着能偶尔享受一下“奢侈”的生活。邵菲说:“我是一个典型的工薪家庭主妇。”

  在邵菲的账本上,详细记录了从2005年到2010年的所有花销,每到月末年底,邵菲还会算个总账,以此来更好地规划生活。

  应对通胀——我“囤”

  商场里的打折专柜、超市里的特价区总是对邵菲有着致命的吸引力。邵菲说,“囤”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乐趣。

  “比如我身上这件羽绒服,我去年赶着过季时买的,才500多,今年少说也要上千。”邵菲说,自己和丈夫都不是“潮人”,所以没必要买“恶贵”的新款,买些前两年的老款,或者赶着过季时买折扣商品、反季节时买特价商品都是节约家庭开销的好办法。

  不仅“囤”大件儿,小件儿也要“囤”。在邵菲的账本上,大量购买特价的卫生纸、洗浴用品、袜子手套也很常见。“一提卫生纸特价时能便宜三四块钱,我就买上十提,‘囤’着慢慢用。”

  让邵菲感触最深的是餐饮消费。每天早上,她都要在城隍庙吃早餐。今年1月,新的价目表悄然上台,一根油条从1元涨到了2元,一个鸡蛋从1元涨到了1.5元,小笼包从4元涨到了5元……单位里的午餐也在一年间涨了一倍,分量也自动“瘦身”了。邵菲说,五年间,工资涨幅不到20%,餐饮消费的涨幅已经翻了三倍。

  紧跟政策——我“换”

  2005年,邵菲和丈夫为了买房几乎花光了所有的积蓄,所以,电视、电脑等必备家电都买了最便宜的。可是,落伍的外形、有限的性能显然不能让这对年轻夫妇满意。

  2007年,邵菲凭借北京户口参加了家电以旧换新活动,“大脑袋电视”被回收,邵菲夫妇出了4900元,买了32英寸的夏普液晶电视;“杂牌台式电脑”也被5000元的联想笔记本取代。“慢慢换呗,现在有点积蓄就买些新产品,生活还是需要品质的嘛!”

  在邵菲的账单上,最划算的当属房子和装修的花费。2005年,邵菲购买了位于东南五环共83平米的房子,每平米4280元,现在这里的二手房每平米都在1.5万元以上,仔细算来,五年间房子增值了88万元!“我们当年是简装,一共花了6万元,现在这个价格连装修队都请不来。”邵菲指着账单上的装修明细表说。

  享受生活——我“驴”

  自从买了房,邵菲夫妇就成了“无产阶级”,每月的收入还了按揭、换了家电、除了消费,几乎就成了“月光一族”。2010年,邵菲夫妇终于实现了第一次“奢侈旅游行”。

参与互动(0)
【编辑:李瑾】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