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中国将进入发展新阶段。在宏观态势上,如何认识新时期国际国内新变化和发展的新要求?在方针路线上,如何体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构想?在发展对策上,面对中国经济发展中已经出现或未来可能出现的众多问题和困难该如何化解?这些问题都需要深入探讨和回答。
在近日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指导,中国经济时报社主办的“第二届中国经济前瞻论坛”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卢中原、韩俊、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隆国强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就未来中国经济转型中的结构调整、城市化、产业升级、空间布局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卢中原: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十分紧迫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卢中原认为,在金融危机冲击下,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结构性缺陷暴露出来,十七届五中全会鲜明地提出了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提出的“五个坚持”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五条脉络。
中国经济发展方式存在四个结构性缺陷
在分析中国经济转型的原因时,卢中原认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缺陷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生产要素投入结构失衡。在2008年之前,中国经济面临的是经济过热,资产泡沫膨胀,它的背后就是长期积累的粗放的增长和结构性矛盾,当时国家采取的政策是防止经济过热。
在危机冲击下,外需骤降,内需回调,这两者的叠加作用使中国经济增长一下跌到6%,同时暴露出产能过剩等问题。国家政策随着形势逐渐变化,由“两防”到“一保一防”,再到“一保”。
为了应对危机,就要扩内需、调结构,但调结构容易被忽视,扩内需是大家关注的热点,原来环评不能上马的项目又重新申请审批,而确实有一大批高能耗、高排放的项目上去了。
第二,内需结构失衡。投资消费两大内需中,投资占的比重太大,消费占的比重逐步下降。经济增长、投资增长大大快于消费增长速度。2008年、2009年我们要进一步扩大内需、保增长,主要是靠投资拉动,消费增长缓慢,2009年高达9.1%的增长速度当中,投资贡献了8个点,消费贡献4.6个点,净出口的贡献-3.7%。“十二五”期间,结构调整,投资消费关系的调整困难更大。
第三,收入分配结构失衡。这也是中国的消费增长慢于投资的深层次根源。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再分配当中所占的比重低于政府和企业的比重,工资收入增长低于企业利润增长,这是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结构都出现了比较大的失衡。要解决这个问题,“十二五”期间应当有一些措施,比如工资增长要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居民收入增长要与经济增长同步,这两个同步就是一种政策导向。
第四,出口增长太粗放。附加值低,结构不合理,国际分工地位低下,能耗高,排放大,这是我国出口增长粗放的集中表现,导致国际危机冲击一来,大量的低端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由于出口的增长方式过于粗放,导致在国际上产生一种误解,认为中国过于依赖出口。据测算,我国1元加工贸易增加值拉动国内G D P仅为0 .3元,而拉动国外G D P高达0.7元,加工贸易的大部分增加值是在国外实现的,但是按照通常的算法,全部加工贸易的出口贡献都算到我国,这样一种出口结构导致对中国出口贡献的严重高估。
“五个坚持”抓住经济转型主线
卢中原认为,“十二五”期间,世界经济复苏比较困难,发达经济体增长缓慢,严重拖累整体世界经济,许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外需总体环境不乐观。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不可能再出现2005年到2007年这几年较高的外需贡献。这就逼着我们要重新审视我们的外需环境,加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了“五个坚持”。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参与互动(0) | 【编辑:李瑾】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